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官方的商业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商业人群和商业活动而制定的。其商人按照其经营方式划分,分为从事纯商业活动的商人(行商和坐商),包买商(既从事手工产品的生产又兼营商品的买卖),商人大地主及经营高利贷者三类。按照其经营性质划分,分为民商(一般商人);官商(经营食盐的商人)和洋商(行商)三类。此外还有漕运和海运两种商业形式。清初期政府实施的商业政策主要有“减免商税”;“控制牙行、埠头”;“打击粮贩投机”;“放开非商品性产品”;“放开漕运贸易”等政策。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与商业文明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儒家重义轻利 ,但也承认商业的作用。宋儒义理与功利学派分流 ,到明、清经世致用实学的兴起 ,形成义利合一的价值观。清代以徽商为代表的儒商 ,日本近代企业家的道德与经济合一说 ,都是儒家文化与商业文明相结合的体现。当前要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事经济活动也要“见利思义”。这说明孔子提倡的价值观 ,对现代都市的商业文明 ,仍然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儒商以市场为枢纽,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儒商特有的商业精神和价值体系,在国家、民生、市场和企业间寻找到一定的内在关系和共同点,并形成规模和品牌,为新兴都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得利及人”的核心价值体系,既是近代儒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地区发展的需要,是融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区域发展本质的具体体现,更是长三角城市带崛起所以能取得现在这样成就的根本所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儒商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4.
论儒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培养和造就了我国一代代的儒商 ,历代儒商巨子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文化品位、智勇合一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商业运用中 ,他们自觉以“义”驭利 ,道德和经济合一 ,而使事业获得成功 ;经营则以诚信为本 ,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而使利润稳步上升 ;他们重视人的修养、人的素质和人伦关系 ,以“仁”为终极目标 ,采取各种形式回报社会而使其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儒商的道德风貌及其精神文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商是一种特定的职业承当者和人格存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他们不惟在物质文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他们给予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儒商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们的道德风貌之社会价值上,这就是基于儒家的君子人格、以义利统一为内核、以业仁重贤和好色不乱为外在表现的道德风范。儒商在自己的商业人生中自觉地实践并表现着此一道德风貌,由此体现出特定的精神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9国际儒商高峰论坛”是儒商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由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中国商人杂志社、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及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2009年10月31日,以“弘扬儒家思想,繁荣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儒商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把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其中 ,形成了儒商经营理念。其内涵可概括为“仁心”、“思义”、“守礼”、“亲智”和“诚信”五个层次 ,并由此构成系统层次性。儒商经营理念的价值功能就在于它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 ,是企业经营立足的根本 ,是经营者成功的保证 ,是企业经营腾飞的关键 ,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江西商人)曾经与徽商、晋商等一起活跃于大江南北,并以人数众、区域广、善经营、讲诚信而著称于世。在经商过程中,他们秉承理学“利只在义之和、取之有义、以义取利”的义利观,谨守“仁义为先、不以功利为急、以义制利、不言利而利自饶”的教义,注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商、义贾作为他们的道德追求,建构起一种新的商业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首先解释一下演讲的题目——《实践着的当代儒商》。世界上本来有许多问题很简单,许多理论家、教授为了做学问,把这些简单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当然我不是贬低这些专家、教授,因为本人也有教授的头衔。我的习惯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在企业工作了30个年头,社会各界也授予我“民间头衔”,称我为“儒商”、“学者型企业家”。但是,本人扪心自问,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儒商应当有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清代袁枚云:“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朱自清说:“作文就是以文字作画。”老舍先生也曾说:“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概而言之,“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语)。我们知道,一段精美的文字,如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像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叫人颊齿留香,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王楠 《人力资源管理》2014,(10):266-267
儒商精神是一种中国精神,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伦理学内涵极为契合,这是在高等教育层面上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有益探索。儒家伦理是儒商精神的来源,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以儒商精神为商业伦理精髓的伦理学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朱熹理学对徽商的影响 ,虽然强固了这一商帮的封建性 ,消弥了其作为“变革性因素”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 ,朱熹理学的精粹 ,塑就了重视商业理性、有高尚人文理性追求的一代儒商。朱熹理学对徽商影响之两面都值得认真探析。  相似文献   

13.
周妤,湖南祁阳县人。1992年获新疆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湛江师院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社会史、中华民国史研究,此外也涉及到社会学和历史哲学的领域。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有《试论清代前期学术思想的精华及其历史地位》、《从(皇朝经世文编)到(海国图志)》、《王夫之的道器论和道义论》、《梁启超论人的社会化》等。曾获199}一1993年院级科研成果三等奖。目前正从事《经世派与中国近代化》和《公…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揭示:(一)、汉朝建立后实行稳定法制与保护商业、开放经济政策,积累了空前雄厚的国力;(二)、西汉时思想文化领域比较宽和,诸子学派都得恢复、发展、交流和综合,巨著《史记》正是这大环境中产物;(三)、“壮丽”为这大一统时代的审美理想,以“丽”论赋也早于被称为“文学自觉”标志的三国曹丕“诗赋欲丽”说;(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5.
袁伟时 《市民》2006,(2):98-99
张謇其人 今年是张謇(1853-1926)去世80周年,其人可怀之处甚多。尤其在推崇“儒商”的当代,张謇其人.其言,其行.更值得追思。  相似文献   

16.
补白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刊讯:2008年12月2日至3日,由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儒商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三十余位学者和企业家围绕“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儒商  相似文献   

17.
陈澧(1810-1882年)是清代中后期岭南著名朴学学者,其为学深受汉学“殿军”阮元的影响,主张调和汉宋学之争。他还在方志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拟订了《肇庆修志章程》,将朴学学风贯穿其中。同时,该章程又吸收了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撰著派”修志理论与方法,因此具有调和、融通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清代立法修律(主要是大清律)的沿革演进及其性质的考察,勾勒了清代法律其早期从“参汉酌金”到乾隆定制的“汉化”过程,以及自嘉庆以降从固守“祖宗成法”到“新律萌芽”,被迫走西化之路的过程,并对晚清的修律运动进行了评述,指出晚清法律近代化过程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当今的法制建设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析扬州儒商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州经历了汉代、隋唐、清前期三度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繁荣。扬州自古存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国际国内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兴盛,至明清时期以盐业为主的商业经济支撑扬州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又哺育了扬州的商业经济,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商过程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诚信经营,营造儒雅本分的社会形象,同时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儒商群体,造就扬州丰富的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具体有商业文化、住宅园林、学派书院、扬州八怪、年节礼仪、典故传奇等。如今扬州对儒商文化旅游的开发还远远没有完备,既需要对扬州已开展的盐商文化旅游进行儒商文化旅游的高规格提升,又需要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儒商文化。开发扬州儒商文化旅游的初步设想有:组合扬州儒商文化主题旅游的线路,举办全国性儒商主题大会或国际儒商文化节,开展儒商住宅休闲游,建设展示"儒商文化"古今成就的专门场馆等。  相似文献   

20.
昔曾自设“人人言殊”,逐而敏感于汪政、晓华先生《“代”里“代”外》文中“在不同的言说着那里,首先对历史发展时段的划分就是交叉、重叠、人言人殊的”(《中华读书报》1998年4月22月3版)之“人言人殊”。“人人言殊”、“人言人殊”,皆当成语“言人人殊”之误;然知,之所以字同易位笔误,实其“言人人殊”本违“成语”组构,曲义拗口所致也。今之“言人人殊”,多以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者,然却笔者查检《史记》涉文,似无其语出源。中华书局点校《史记·曹相国世家》有为“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