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强跨境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多维度研究,推动社会语言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第七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暨首届跨境语言研究论坛”于2013年11月21日~22日在百色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百色学院合办,由百色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2.
语言走廊:河陇近代语言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河陇,是汉语与周边民族语言及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各种人群语言的接触地带,其近代语言地理格局呈现出显著的"走廊特征".其一,河陇是东亚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语言传播的走廊地带.其二,河陇廊道语言具有"潮间带"现象:一方面是河陇近代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官方语言交替的现象,从而使其语言存在"胡化"和"华化"两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汉语、藏语和蒙古语之间存在语言"潮间带"现象.其三,由于不断地从中原移民于边塞,维持了汉语在走廊语言群落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河陇汉语方言产生地域分异.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1 0月 1 2、1 3日 ,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和绍兴文理学院联合举办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和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的“世纪初浙江省外国文学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到会代表四十余人 ,其中既有省内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又有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台州学院、浙江万里学院与绍兴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执教外国文学和外国语的专任教师。应特邀而踊跃与会的 ,有在绍兴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4.
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越文化研究院)等承办的中国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在绍兴召开,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绍兴  相似文献   

5.
绍兴文理学院邀请并联合全国新闻出版单位举办"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瞻与创新"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与绍兴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表现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确立了两个主题:一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二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开发利用和改进。"母语水平滑坡""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国家语言安全"是当前中国语言生活中最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不应该再有语言对立的理念,把外语和母语对立起来,把汉语同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把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对立起来,力争发挥各种语言资源的作用,各安其位,各展其长,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区域文化,其生成土壤也是回溯历史的另一侧面。同时,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成的复杂样本。可以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保护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语言表达权利。因此,在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宏观视界内,要重新检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价值,发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成环境,型塑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文化平衡。在语言结构与认知机制上,要注重民族语言的发音结构,厘清民族语言词汇的生成机制,勾勒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群分蘖。回归拯救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遗产的使命,创新民族语言的原生态结构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8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与前几个时期相比无论在广度上或深度上都是最好的,但"十五"也存在不足和薄弱点.十一五"是我国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时期,应在三个方面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9.
阳春三月,由国际汉语语言学学会、浙江省语言学学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办首届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语言学会第13届年会在著名书法圣地绍兴兰亭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国内语言学界专家、学者100多人齐聚书法圣地,共享学术盛会,国内著名的语言学老前辈87岁高龄的张斌先生和83岁高龄的王维贤先生也莅临大会.张斌先生还为大会题词:立足汉语,放眼世界,务实创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愿意让自己的语言更好地为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语言的丰富发展和规范化成为每个民族语言工作者所特别关心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语言规范化也就是建立民族语言的标准语或使之更加完善化。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定语言的特殊规律有所了解。大家知道,语言的职能,一是充当社会的交际工具,二是充当社会中的个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但个人表达也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因为表达的对象仍然是同语言的社会成员。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在群众的门里。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演变,现代社会变化尤快。社会中旧事物的改变和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都会在语言中,首先是在语言的词汇中有所反映。如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的变化,而引起某些词汇的改变或词义褒贬的变化;由于政治组织,生产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少数民族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语言教育中忽视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语言的存在价值,指出在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应该三者并重,既要加强对汉语和外语的学习,又不能忽视本族语的学习。应在学好本族语的基础上进行汉语和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语言服务视角下的中国语言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服务"的提出背景与研究现状 崔:近些年,您多次在学术论文与学术活动中提及"语言服务"这一概念,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一概念的呢? 屈:近些年来我确实非常关注"语言服务"这一概念的论述、建设以及实践表现。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我提交了论文《语言服务研究论纲》。以语言服务为主题写作这篇论文是基于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与语言规划的大背景。国家语委曾多次提出有关语言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给侗台语民族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急剧变化,现代科学研究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也给侗台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基于面向区域和全球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成为必然,同时未来研究必须遵循问题导向原则,切实关注国内外侗台语民族现实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种关乎语言、教育、文化、生活、艺术等挑战,服务民众需求,并特别关注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政策、语言教育、道路交通和网络技术对个体和社区的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非典"时期的社会变化,使得社会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异动。它较之平常更典型地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了社会事变对于语言生活的影响以及语言对于社会的作用,我们由此可得出一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益民教授     
<正>李益民,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现为绍兴文理学院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学科无机化学方向学术带头人,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无机功能材料"和绍兴市"新能源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负责人,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益民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控制与修复、环境功能材料设计及其应用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柱撑膨润土在零  相似文献   

17.
语言接触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产生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青海方言词的产生就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沿线有大约65个国家,53种官方语言,语言使用情况复杂.沿线国家重视语言问题,注重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大多在宪法中都有与语言相关的条款.大多数沿线国家都比较关注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通过显性的语言政策处理主体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相互关系及其使用.沿线国家语言使用及语言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文章也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为我国制定和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资源观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多语多言"是"语言问题"的错误观念,但是社会交际中的语言隔阂以及言语交际失范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种或几种通用的语言,这样它才能有效地行使行政职能.如果该国的人民比较普遍地掌握了通用语,这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协作和人力物力的流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新的语言观正在形成,其核心是语言资源、语言生态、语言权利。语言不仅是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也是政治和经济资源,是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在动力。积极的语言生态观,追求语言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建设双语、多语和谐的语言社会。语言权利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对新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语言观,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思想基础,也是新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