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4年辽宁6县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 OLS 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信息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及其三个层面———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对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融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心理层面的融合影响不显著。此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城市融合程度下,信息人力资本对城市融合的影响差异,发现在城市融合程度较低时,通过增加信息人力资本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所得结果与 OLS 回归相吻合。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工信息人力资本培训,提高他们信息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已有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大多从个体层次出发,探讨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融合的影响。但却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制度身份对他们融人城市的限制,且未能从群体的层次将他们的现实处境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为例,从融合的社会经济维度探讨该群体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以制度身份为基础的该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才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孟颖颖 《西北人口》2011,32(3):11-16,22
结合实地调研与访谈结果,本文发现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福利等方面的排斥。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理论,从两个维度分析了形成这些排斥的原因:一是受人力资本素质、文化与社会认同等自身禀赋约束的功能性排斥,二是受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影响的结构性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与结构性社会排斥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受阻,只有拆除这种藩篱才能够促进其尽快实现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程度高于一级市场,农民工在二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工资歧视会低于一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工资歧视。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上海市10 000个家庭样本进行了检验,并采用转换模型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农民工在城市二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分别比在一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低18.5和27个百分点。上述结论表明,政府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分别应对不同市场中性质不同的歧视。  相似文献   

6.
苏东海  马鑫 《西北人口》2007,28(6):106-112,116
随着回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增多,失地农民在经济上、文化上、社会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融合问题日趋突出。能否使失地农民尽快与城市居民融合到一起,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问题,更是关系到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局。作者在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回族地区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熊波  石人炳 《南方人口》2007,22(2):52-57
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是影响农民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农业人口的转变过程中和制定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本文首先对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进行交互分类分析和相关性检验,接着通过相关性检验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职业类别、收入状况和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流动已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点,1984~2006年,家庭式迁移发生概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变量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9.
“第三条道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有关部门和部分城市对城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既有别于现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迥异,实为“第三条道路”。而这一制度并不符合城市农民工的特点,因此合理设计这一制度,并进行相应配套制度建设,是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将企业中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是一项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流动性较强、工作相对不稳定、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民工在参保后,养老保险在工作变动后的接续却存在着较大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世伟  武娜 《人口学刊》2015,37(4):104-111
本文依据2008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应用广义倾向分方法分析一般培训和专门培训的培训时间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培训和专门培训均有助于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升。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培训时间对农民工收入的边际影响递减。农民工接受一般培训在30天以内或专门培训在120天以内,其收入水平将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得到提升;但一般培训时间超过30天或专门培训超过120天后,其收入水平并未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努力扩大农民工培训覆盖面的同时,适度调整农民工的培训时间,将有助于农民工整体工资水平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这两种延长转移过程、增加转移成本、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非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务工地点分布广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特点的影响,其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也各有特点。本研究基于4 268份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调查问卷,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建立其收入的影响因素模型,检验异方差问题,选择最优的回归方式以检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绝对收入差距处于中间位置。在相对区域差异分析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对收入差距比较大,其次为东北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受到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到务工年限和拓展性人力资本的影响,西部地区受到人力资本因素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受到除学历外的基础性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技能数起到正向影响。在社会资本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主要受拜年人数及外地同学亲友数目的影响,而东北地区则主要受拜年人数及本地同学亲友数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蓉  罗澍 《人口研究》2005,29(2):76-79
本文结合地方实践,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险问题,从政府、进城务工农民、企业等角度对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险制度设计进行因素分析,并结合成都综合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就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险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国人口科学》2012,(5):104-110,112
农民工的家庭化迁移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家庭化迁移和城乡迁移同时发生的"双重迁移"对农民工家庭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家庭中的女性"双重迁移"引发不同以往的就业决策,并改变了农民工家庭的生活状态。文章在新家庭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实证分析"双重迁移"中各类因素对女性就业选择和工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化迁移会减少女性居家就业和外出就业概率,降低女性就业水平。分析表明学前教育、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能够提高流动妇女的劳动参与率,而在职培训和教育水平在提高女性农民工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关系到这个群体城市融入的问题。本文依据对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如何建构了农民工群体的归属感问题。本文认为对社会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对群体的身份地位的作用和影响,还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制度设置是如何建构成员对群体的依附、归属并建构出群体边界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得出只有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这个群体才有可能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难点问题。作者通过对珠三角城镇流动人口的调查发现,珠三角城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入学年龄大、就读民办学校比例高、转学率高、失学率高、犯罪率高和学习成绩低、升学率低、城镇认同感低等现象。针对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短缺的教育资源,文章提出了教育公共资源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合理匹配的模式和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3以上农民工对自己的总体生活质量表示满意;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居住类型和健康状况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工作和保障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Our analysis of a recent survey uncovere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Shanghai. Furthermore,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curvilinear, showing that increasing income yields diminishing returns. Drawing upon ethnographic literature concerning migrant workers, we suggest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poorest migrant workers, small increases in income are correlated with longer working hours and increased social comparison with their urban neighbors. After migrant workers’ income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however, they are able to save money, giving them hope for future social mobility. Furthermore, migrant workers with disposable income can purchase status symbols, helping them to partially overcome their stigmatized statu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come on life satisfaction eventually reaches a plateau, however, as even the wealthiest migrant workers find that they cannot surpass the limitations presented by their outsider identity and lack of an urban residence permit. Other findings includ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a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unique context surroundi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lters the typical effects of certain factors upon well-being and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0.
简新华  黄锟 《人口研究》2007,31(6):37-44
调查表明,当前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有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