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如何认识道德规范的根源和实质,历来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把感性与理性、动机与效果、幸福和德性完全割裂开来,否定人类伦理思想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康德认为,人类的道德规范产生于某种先验的道德律。道德上的善恶判断,完全不是基于行为的效果、目的和利益,而是看它是否从义务心出发,是否符合道德律。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要是为义务而实行的,只有不计任何利害,单纯出于义务心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作品的好坏”是否等于“作品的  相似文献   

3.
意志是以自由为存在前提的,其策动的行为处于善恶之间;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是意志中指向善的那一部分,其行为以善为指向;善良意志是道德意志中的纯粹利他部分,它是道德意志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行为以"善本身"为目的.从道德动机的角度来看,从意志到道德意志再到善良意志,表现为人的道德属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将意志等同于道德意志,也不能将道德意志等同于善良意志.因此,厘清三者的各自内涵,既是道德理论探讨的需要,也是道德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刑法第185条和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对刑法第115条第一、二款受贿罪的修改规定,所称贿赂罪,是指包括索取赔赂、收受贿赂和行贿、介绍贿赂等四种犯罪。索取贿赂和收受贿赂,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的国家职工,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权或工作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某种利益而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的金钱、物品或其他非法利益的行为。所谓行贿,则指行贿人为谋取自己或第三人的非法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的国家职工、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提供财物,务使他们利用其职权、职务上的便利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行为。此外,行贿人与受贿人的贿赂交易,有时还由于第三人的撮合或协助才能达成,这个第三人就是介绍贿赂的人,他的行为就是介绍贿赂。  相似文献   

5.
需要,历来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围绕它,人们做了不同侧面不同深度的探讨。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行为规律应该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以图示之:  相似文献   

6.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增进他人效用的行为,可分为彻底的、纯粹的、指望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和互惠的四种类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并潜藏着些许利己动机,从而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支点.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制度增加了行为主体的行为成本,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弱化了行为主体利他的动机和动力;以道德和利他为基础的位置权利竞争规则和个人发展规律受到市场竞争规则的挑战;社会处于发展的初、中期,利他主义行为数量正处于U型曲线的最底端.弘扬优质的利他主义行为应采取的举措为: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即在位置权利分配上注重德才兼备,减少市场竞争规则的作用,形成"利他"最终能够"利己"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尤其是经历了199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更加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较少顾及道德的评价。金钱在当代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成为人们常识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机来源和人们经济行为的引导机制。在当代学术界中流行的观点是,金钱已不再被单纯地看做是商品或劳动报酬的等价物,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金钱首先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制度。通过金钱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表象,金钱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有着多面性的金钱成为在经济交换活动中决定抽象的人际关系的因素,金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性得到了进一…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法律、道德和宗教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三种规范.法律没有道德那样"崇高",也没有宗教那样"神圣",而是时刻立足于现实的"世俗人"和"世俗社会".它注重人的具体行为,通过调整并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而达致一种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法律的核心关怀必然是人.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的必备规律,而"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1](P281).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历史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动机背后的最终动因,同时也阐述了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但学术界更多地是重视前一个问题,对后者有所忽视。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了利益的含义,分析了利益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动机之间中介作用的机制、具体表现、性质和特点,并论述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萨特以"意识的意向性"奠基的实存主义,具有反对本质主义的显赫动机;将实存主义贯彻到底得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也具有反对规范伦理学的典型意义;但他以此出发构建一种伦理学的理论主张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实存主义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致思路径,以此为视点不仅无法实现"自我"与"他人"在理论内部的公度性,而且必然陷入悖谬。  相似文献   

12.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激励是利用人类需要本性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手段。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与其实际的绩效并不完全一致,还受其动机的影响。而动机的强弱是由激励决定的。因此,当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时,其绩效的大小,是由激励程度决定的。服从于公式:绩效=能力×动机(激励)。从此式可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就目标导向激励,物质奖励激励和心理按摩激励问题,作一浅述。一、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导向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有无明确的目标,行为的效果大不一样。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对于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帮助等,受益个体必须感激和回报。这就是感恩。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倡感恩的民族。受人滴水之恩,便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意识在中国传统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感恩意识需要主体的修养与实践,也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主体的感恩意识已成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本质体现。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所展现出来的和谐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和谐,它由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和谐、利益和谐与价值和谐等要素构成。在此意义上,社会和谐就是社会主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利益平衡及价值协调的有机统一。社会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规范的有效调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要求相适应,能够有效调控社会关系并确保其和谐有序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法律和道德。  相似文献   

15.
秦皓的小说在群星争辉的通俗小说星空中,也许不算很亮的一个,但在大西北这片广袤而又有些荒寂的土地上,它们闪现着自己的光芒,有着区别于同类小说的特声。 通俗文学所给予个人的东西,往往是社会要求文学去创造和表达的,通俗文学在满足个人意愿的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要求。这样,通俗文学成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平衡的工具,这是指与大众化心理进程、精神进程和美学进程相一致的平衡,也就是及时表达和满足社会心理状况、道德状况和审美意愿。  相似文献   

16.
成人的榜样示范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亲社会行为就是对他人有利、有益的行为,它是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行为,有利于建立融洽的集体关系,对于生活在福利院集体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是融入集体环境的必要环节,也为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各种宗教不仅有其自身提倡的道德,而且其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和维护道德尊严的信条、手法,远远超过一些非宗教的伦理学派。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从于阶级需要,适应于一定时期一些人们的心理,对于教徒有巨大的约束力量。检讨宗教道德的动机与效果,离开阶级实际利益分析的空谈说明不了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宗教道德的许多信条、戒律,作为人民内部的一部分信教群众行善去恶、遵法守纪的动力,其个人动机和社会效果都是良好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根据。必欲从动机上计较有神、无神之别,科学、迷信之分,是“左”的残余作怪。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差别。在社会道德总体中,共产主义道德属最高层次,宗教道德属较低层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与扬弃的过程。共产主义道德不包括宗教道德,宗教道德也不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今天,对宗教道德,应本着求同存异、因势利导的原则,促使其在信教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中,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义务是贯穿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一种行为只有是出于义务,以义务为动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际关系学是相当复杂的,但它又有其简单的基本内容。我们工作的内涵就是“与周围人相处。”我们把一个人丰富的情感和秉性概括成一个字:个性,如何处理自己的个性并把它融合进入际关系中,这便是问题的关键。许多人际关系成功的事实表明:在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成功与否取决于你是否有以怜悯、礼仪、婉转、体谅他人和客观地与人相处的能力;取决于你在竞争与工作中的成功以及能否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结果。怜悯怜悯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在感情上与他人产生共鸣的一种情感。在我们试图去弄明白别人的行为、言语和处事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们都在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道德与经济关系,道德与利益关系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都是扎根于经济关系之中,并直接为经济关系所体现出的利益关系服务。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的性质、内容都是由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