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2.
胡风的启蒙观念包含着初步启蒙教育及在此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启发大众的两重含义。他一方面把马列主义当作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而非教条,认为原理、原则应该从实践中总结而来,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为实践丰富、修改、纠正,甚至推翻。这与西方启蒙哲学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胡风又认为马列主义是从客观历史运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原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最正确的理论,并把它当成一种既定的、绝对正确的原则、理论来信仰。这就造成了胡风启蒙思想中自由与专制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玲 《北方论丛》2002,1(3):33-36
近代中国,学西方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民族存亡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政治上的救亡.思想启蒙由于政治救亡的迫切性未能完成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常常导向对理性和启蒙的批判,认为启蒙运动就是理性运动。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康德的启蒙概念不仅与理性、而且与责任有关,既指理性的启蒙,又指责任的启蒙。启蒙理性是负责任的理性。康德和“五四”思想家分别代表了两种启蒙观,即形式性的启蒙观和实质性的启蒙观,前者注重理性的负责任地运用,后者注重理性运用的责任目的,即为民族国家负责。在现代中国,实质性的启蒙观念与救亡观念具有某种共生性,责任是连接启蒙与救亡的中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性任务已经从救国救亡向富国强民转移,与此相应,当代启蒙事业的方向也应该发生转换从实质性启蒙转向形式性启蒙。  相似文献   

5.
夏林 《人文杂志》2006,2(3):14-20
作为现代性之基础——资本的世界历史确证——本身包含两个恰相反对的层面——交换价值与人的主体性生产活动,与之相应,启蒙也就呈现出两种态势——确证性启蒙与批判性启蒙。两种启蒙在西方和东方都有体现。中国的两种启蒙正是现代性内在矛盾的现实开展,这也是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原因所在。从长远看,中国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危机导致了现代人生命意义的困惑,其为生命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现实使命,而生命教育的兴起则有助于缓解乃至解决现代人的生命意义困惑,使人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生命意义的安顿。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是教育向生命的回归 ,其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宁 《中州学刊》2004,(5):129-132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仅限于儒道释三家书面典籍。这里有一个重大缺陷。一个人,他自己口头上宣称的和他实际上的为人之间总存在一定差距。一个社会或时代也是这样,它们所说的不一定是它们所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批判那些把统治阶级的典籍文化当作一个社会全部思想的历史学家:“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店主都能精确地判断某人的假貌和真相,然而我们的历史编纂学却还没有达到这种平凡的认识,不论每一个时代关于自己说了些什么和想了些什么,它都一概相信。”①在文化研究中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中国以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之研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性的重要课题.其中的几个重要命题:救亡与启蒙之互动关系、文艺队伍的组织与管理、乡村中文化领导权的建立、新环境下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丰富了新文化的内涵,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也很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11.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5,18(2):61-64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多以为墨学之所以在晚清得以复兴,是因为中国社会已发展到了迫切需要知识理性与科学技术的时代,中国人迫切需要知识理性启蒙。但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几年公开发表的崇墨学论著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辛亥革命前几年间已兴起了一定程度的"崇墨学"之思潮,而此思潮的兴起,就目的讲,本不为学术计,即不是从知识理性启蒙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有开心智之作用,而是为政治计,即从"救亡图存"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具有保国保族保种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高等教育拥有十分完备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灵活适应社会需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在各方面的构成情况,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揭示了这种结构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卢作孚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教育家。在早期的教育改革活动与后期乡村建设实验及民生公司职工训练过程中,都将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索置于首要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其广博的教育思想,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增添了现代教育史的光彩,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内在超越指儒家能够通过道德使得人生具有超越性,强调道德能够提供价值信仰,它源于并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但是,儒家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必须放到启蒙以来现代性背景下讨论才有意义。儒家的主体性既可对接现代性,建立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也可克服西方启蒙以来的出现价值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现象,还具有西方近代以来的“公民宗教”功能,这些都是儒家主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建 《齐鲁学刊》2006,(4):11-15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方教育史上的“高等教育概念”经历了萌芽、外延扩展和内涵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应该从时空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结合,并考虑高等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实施教育的高等性,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概念的实质,同时还要注意概念理解的多角度性和辩证性。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西部开发中,联邦政府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和科技的方面的核心作用, 使美国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在西部开发中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学校德育具有注重双向互动、注意教育的层次性、渗透性、实践性等特点 ,对搞好我国的德育教育很有启示 ,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向经典美学与院校传统审美教育提出的时代挑战入手,以文化批判眼光重新审视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从而导向施体与受体审美心理的当代重构。个中既有对“大德育论”与艺术技能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更有运作上的具体举措,作者还特别提出从审美教育走向审美化教育的主张,对当前的民间行为和政府行为都不无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