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海 《决策探索》2011,(13):26-27
在普通人看来,“院士”两字所代表的含义极为丰富:他们是中国最有头脑的人,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人,是站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人,是探索中国社会前进的人,似乎一切社会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工程技术都是他们创造的。事实上,他们确实是中国精英阶层的精英,所以对这样一群人,人们本能地报以崇敬的心态仰望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     
《领导文萃》2009,(6):9-9
复杂问题挡不住中国的路 实行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超级大国。回首30年改革,中国人自己说出了其成功公式的4个要素。第一,改革初期不破坏政治制度,而是提高经济效率。第二,不从城市而从农村开始。这样能尽快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尽量减少改革的社会代价。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09,(4):8-9
在中国.曾经牛奶和奶制品供不应求。改革让中国人民极大地富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食物。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毒牛奶丑闻之后,国家监管部门和不择手段的厂家受到了应有的批评。但是,一个不太明显的罪魁祸首却在很大程度上逃脱了检查,这就是中国食品系统的工业化。30年前中国刚开始改革时,有幸喝到牛奶的城市居民是由附近的奶牛场将鲜奶装在玻璃瓶里给他们送上门的。  相似文献   

4.
民营三十年     
曾有网友问: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中国用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这30年,中国通过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三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这30年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这三个伟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人看来,院士两字所代表的含义极为丰富:他们是中国最有头脑的人,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人,是站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人,是探索中国社会前进的人,似乎一切社会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工程技术都是他们创造的。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萧功秦 《领导文萃》2012,(10):34-36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如果把中国与苏俄改革作比较,就会注意到,这两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领导人对改革的不同路径选择所决定的。元老派与少壮派政治精英的比较少壮派精力充沛,思维敏锐,比较容易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然而,他们往往缺乏体制内的经验、威望与影响力,也缺乏足  相似文献   

7.
邓聿文 《领导文萃》2011,(21):27-28
从中国的政治光谱及对改革的态度看,当前社会对改革本身就很难达成基本的一致,改革不能取得基本共识,就很难推动下去。这是中国继续改革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8.
增强“四个认同”力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四个认同”的认识,深入开展“四个认同”宣传教育,切实践行“四个认同”社会价值,凝聚“四个认同”能量,提高“四个认同”文化自觉等,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是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激发民族团结活力、凝聚改革正能量、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更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9.
《决策》2008,(10):4-4
30年前,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30年来,中央一共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推进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工作进入新阶段。改革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关注的中心落在农村工作上,农村改革再次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10.
外刊外报     
正中国城镇化须跨越四个障碍《南华早报》4月30日从农业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新的城镇化阶段可能在中国各地产生不同的结果。领导人如何应对基础设施投资、地权、人口流动和筹资问题将决定改革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改革时代政治发展回顾在《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一文中,我提出了分析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结构/群体分析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变化,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其相互关系。“群体模型”关注社会的群体结构及其演变,关注各个群体的处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希望通过对结构和群体两个维度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过去2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变迁。改革的初始条件会对改革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在毛时代,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格局中,政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8,(40):12-12
30年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如何看待其中的历史经验和问题?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近日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是这些经验的完整综合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任小琴 《决策探索》2010,(10):26-29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富二代”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们的独特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市场文化的缺陷,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隐忧,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雪莲 《决策探索》2014,(20):25-25
什么是一个好的现代政府?从行政学的角度,高效、低成本是基本原则。从政治学的角度,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福祉的最大化是核心标准。回溯近30多年来的中国行政改革历程,分析时至今日依然尚未解决的改革难点,我们发现,下一步行政改革的重点依旧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社会和市场,作为公共领域的三个主体,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这三者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0,(3):149-150
《中国地下社会》 二百多年来,中国地下社会用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他们的历史多为传言、戏说,充满着无数待解的疑问,如何破解这一个个疑问?  相似文献   

16.
县下辖市:尝试一种新的政区制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君德 《决策》2005,(4):34-35
美国有19000多个自治市,日本1995年有664个市,我国台湾省1999年也有37个建制市,其中县辖市有30个。作为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城市的数量2003年只有660个。无论是设市数量或是质量都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态势很不相称。尤其是近代产生的市镇制度在中国改革升放的大潮中出现变异,现有市镇政区体制的弊端日渐显现,改革是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历Y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从改革初期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效率”优先,转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不仅在中共的执政理念中逐渐体现,也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政策中显现出来。相信中国政府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会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08,(24):9-9
中国将采取一项旨在到2020年前大幅提高中国农民收入的农村发展政策,这可能将是多年来最重大的经济改革。这项新政策旨在刺激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缩小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学者和政府顾问说,新的政策将使中国的8亿多农民得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从理论上说,新政策将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使他们能更好地利用使用权达30年的小块土地。  相似文献   

19.
“官本位制”依然笼罩着中国大地.入仕为官是多数青年人的追求,大学里的管理学专业长时间就是热门专业,能考取这种专业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官场,读几本理论书籍进入社会后就心高气傲,没有个一官半职就认为社会没有重用他,整日里怨气冲天,官职太低也认为社会欠他的太多,其实真的给他们大官做,他们中的多数也只能是误事、误国,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萃》2014,(15):135-136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中国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按市场汇率仅仅是七分之一。沿着追赶型增长的路径进一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将是中国今后20年-3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务之急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清除追赶型增长的路障.尤其是清除阻碍劳动者自由迁移的人为制度性障碍,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