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婚恋观左右着《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从禁恋——不提倡恋爱——结婚开除——禁“租房”——不限制结婚一步步走过来,这是大学生民主意识逐步觉醒的铭证。尤其是“禁婚令”的解除,彰显着国人民主意识的进步、管理理念的改变、性观念的更开放及践行“八荣八耻”,标志了一个法治国家的不断完善历程。  相似文献   

2.
方法一:恋爱两年再结婚 研究人员称,如果一对恋人在恋爱了两年零四个月(这是恋爱的平均时间)左右结婚,他们的离婚概率会相对较低.而相识后匆匆结婚和迟迟不踏入婚礼殿堂的人,离婚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思潮的泛滥等,使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多重特点,如恋爱低年级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责任意识淡化、恋爱观念及其行为开放化、网恋流行化等等.鉴于对当代大学生恋爱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和恋爱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性健康教育,并从完善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和周边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恋爱.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育部2005年9月1日颁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这一现象既不禁止也不反对,但不等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关注、不引导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查,可看出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成就感,他们变异性不高,对安全感的追求和重视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工作的独立性要求较高,有管理的愿望和较强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可通过引导、教育,使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河北等地多所高校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婚恋现状及交往状况、家长对待孩子恋爱的态度、恋爱动机或原因、性知识获取渠道或途径、"校园恋爱暴力"5个方面展开分析,用数据印证了大学生婚恋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高校恋爱教育的冲击。针对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恋爱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恋爱教育理念、构筑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建立多主体联动的教育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借助翻译,"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姻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时期"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细微差异,体现了新文化共同体内部意识形态的分歧。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开拓与创新,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对个人自由的单纯追求,也导致五四浪漫文学存在情感泛滥、表现肤浅的弱点,未能将"恋爱"的体验与表现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快乐青春》2007,(10):34
恋爱是快乐甜蜜的,可一旦情尽缘灭,分手就摆在眼前,那么失恋的感觉像什么呢?听明星们的"失恋妙语录"-- 吴大维--失恋就是篮球比赛的动作上犯规,没关系,只要重来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9.
刘永生 《学术论坛》2012,35(9):213-217
大学生恋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一、二线城市高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6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因年级、性别、生源地等因素的不同,在恋爱率、对同居的看法、处理恋爱与工作冲突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恋爱意见以及文明恋爱举止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诸多差异性。针对新建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恋爱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恋爱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认为 ,大学生恋爱影响学业 ;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 ;大学生恋爱容易脱离朋友和集体 ;大学生恋爱易错过自我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宇业力 《理论界》2006,4(11):107-108
当前,大学生恋爱是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恋爱道德以及大学生恋爱原因的分析,指出大学生恋爱道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的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和超 《南方论刊》2007,(11):63-64,55
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活里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茂名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抽样调查,从统计数据、恋爱原因、恋爱特点方面分析入手,初步剖析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恋爱观要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徐继素 《天府新论》2009,(6):160-160,F0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婚姻法取消大学的禁婚令,大学生的婚恋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在校期间谈恋爱呈普遍现象,甚至还有个别结婚现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非常必要。大学生婚恋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普及性指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恋爱观;二是问题性的指导,针对特殊情况,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教育部取消对在校大学生结婚限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选择结婚,文章梳理了在校大学生结婚对于学业、就业、孩子成长、家庭关系、婚姻质量的危害,然后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原因,最后给出预防和疏导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对策:加强婚恋观和性安全教育;引导结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毕业前夕结婚;对已婚大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禁婚令”的解除,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婚恋问题是一个涉及教育、法律的社会问题。高校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设有专章进行引导,但该课程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教育效果怎样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深入研究。本文对大学生婚恋观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抛砖引玉,以期找到对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选取浙江两所高校23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恋爱心理表现出从众性和非现实性,网恋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可靠的亲密关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更注重志趣相投、健康阳光、性格随和等方面.在男生最为看重的五个影响因素中,女生的能力排在第三位;大学生恋爱普遍持有重过程不重结果、当前恋爱与未来婚姻是两回事的的态度;大学生的性观念愈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十分包容;男生性行为比例高于女生;大学生首次性行为负面情绪居多,男女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淑利 《阴山学刊》2004,17(1):92-95
清顺治年间,为封禁鄂尔多斯各部和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清廷沿晋、陕边墙以北划出一块东西长二千多里,南北宽五十里的长条形"禁留地"."禁留地"既不许汉人耕种,也不许蒙古人游牧.康熙朝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禁留地"被开垦种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9.
倪秀娟 《南方论刊》2009,(3):73-74,72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意识是健康的,他们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但在恋爱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恋爱至上,从众恋爱,痴迷性恋等,本文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恋爱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减少恋爱问题对成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女大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对爱情的看法、恋爱的动机、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对性行为的态度以及择偶标准等内容,通过整理、登记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和数据分析,利用百分比的方式进行计算,来探讨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出恋爱年纪低龄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行为自主化、择偶标准多样化、恋爱观念开放化等特点,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从女大学生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高校的管理者正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女大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获得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