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明斋》     
杨明斋是共产国际最早派来中国帮助建党的工作组成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他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党的初期骨干力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邓小平、伍修权、曹靖华等人都曾就教于他或在他引导之下参加革命。周恩来敬重地称他为“忠厚长者”。然而,杨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而作,是其对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史与五四新文化思想史、北京大学校史等多领域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和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世纪同行。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的历史关系为核心研究命题,历史学与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通过文献释读、史物与史实考订及其实证分析,认为:(1)北京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源头——提出“北大源头”概念并首次刊发了“亢慕义斋”图书印章这一珍贵文献;(2)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高等学府,李大钊在中国开风气之先,马克思主义在北大首传真——是作者在学术界第一个发掘“北京大学唯物史观试卷”;(3)北京大学是中国率先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作者以珍贵可信的史料和严密的推理解决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迄今还被认为没有完全落实的历史悬案;(4)从一系列人物群谱研究中指出,当时北大进步师生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中,曾提供了强固的组织基础和卓越的领导人。由上,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具体地历史地密不可分,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特征和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3.
蒋永清 《中华魂》2012,(1):40-45
一、名家曹靖华要寻找的老师 1954年,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请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到中南海的家里作客,在聊天中,曹靖华向总理寻问起杨明斋老师的下落,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怀念着他,不知最后怎样了。杨明斋是他1920年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学俄语的老师。他在开封二中毕业后,到此学习俄语,并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S.Y),有浙江、安徽、湖南来的三四十人,他算在安徽圈内,白天学习、生活在一起,晚上住宿分三省集体居住,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乃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重要一脉,其核心是在强调文艺社会效用的同时注重文艺的特殊规律。中共文艺思想和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准备期(建党初期)、形成期(建党时期)、稳定期(文革前)、反复期(文革)、发展期(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早期民族政策,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苏联的建国经验,列宁为共产国际制定了指导各国共产党建立联邦制国家的任务,共产国际的指导使得建党初期的中共民族政策有着深刻的苏俄印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建党以及革命初期,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在共产国际对中共民族政策的指导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相关政策的规划和制定、执行过程中也有多次中国化的努力与尝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持续的累积和累进过程,经由上述所有这些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深切认识到“革命是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理论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为延安时代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了基础和铺垫。本文基于共产国际和党的历史文献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赵世炎是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列宁主义,使自己哲学有了文化哲学的品格;他以全球性、现代性视野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的一系列问题,显示出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共同本质,又把握二者不同的时代内容,从而提供了一种对列宁主义的独到理解,对今天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中国最早介绍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流派之一。他们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在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研究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辟了道路。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早期国民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既有客观因素,如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受到日本影响等;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是为三民主义寻找理论依据、早期国民党人充满革命选取精神以及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早期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给当时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国人民以重大启发,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在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共早期废约反帝运动,为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之广泛传播,促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纲领、任务目标、斗争策略和革命动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安源工人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发动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工人革命。与同时期其他地方的中共革命实践不同,它持续的时间长、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它完整地见证了中共早期革命从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到以工农武装割据为中心的革命范式的转移,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宝贵的"活化石"。安源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重要,它的历史证明了中共早期对革命实现方式的探索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逐渐结合,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共出版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以哲学社会科学为途径进行理论宣传,也重视以文学艺术为依托激发读者社会情怀,并且形成传统。两种传播之道各擅胜场,由于皆与传播者的各种革命实践密切相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人文特质会因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而发生融合或变换,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革命性和现代性结合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中共四大《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中提出的“无产阶级的文化”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共四大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对当时革命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共产国际关于“布尔什维克化”的阐释,构成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在中共四大议案中呈现的重要历史背景。从中共四大的整体语境可知,“无产阶级的文化”以确立文化领导权为核心,从外而内地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彰显了中共文化领导权意识的自觉。“无产阶级的文化”的概念建构尽管不甚成熟,但其“从革命思考文化”的精神内核既彰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也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无产阶级的文化”的长期遮蔽状态,映射出学界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对政策话语的影响机制缺乏足够重视,应当在政策话语、理论话语和创作话语交织的多元网络中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 ,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风云变幻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 ,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创办的各种进步报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为己任 ,为党的建立和发展作积极努力 ;二是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指导工人的罢工斗争 ;三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指导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共早期创办的各种进步报刊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爆发后至大革命失败之间的近10年(1919—1927),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高峰期之一,而党外进步报刊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学理性阐释,对工人运动、革命、阶级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中共政策相结合的宣传,对苏俄革命建设道路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趋势的介绍等。进步报刊以较为客观中立的立场研究、翻译、引介马克思主义,并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积极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舆论场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中作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从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前后国内兴起的各种民粹主义思潮中的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曾经长期影响甚至左右了中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用主义地对待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是农业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对农业社会主义的自我反省与解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就推出了五本《资本论》经典诠释本:《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资本论解说》《马克斯经济学原理》《通俗资本论》。考察这五本经典读本在中国的出版和早期传播情况可以看出,作为“早期传播”的文化载体、物质载体,《资本论》经典诠释本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树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旗帜,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早期国民党人是近代中国首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问题;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其阶级局限性,早期国民党人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空想性与古典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河上肇(1879-1946)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思想家,他不仅第一个系统地、比较全面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介绍到日本,并且还对亚洲诸国尤其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在日留学14年,和河上肇缔结了深厚的师生之谊,他的思想形成受到了河上肇莫大的影响。厘清河上肇对李汉俊思想的具体影响,可以窥见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的途径,这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是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八大”前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李汉俊不仅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李汉俊通过自己大量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着力改造《星期评论》,正视不同信仰者,积极筹备建党;努力翻译、校对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唯物史观;创办《劳动界》周刊,联系工人的生产生活实际,通俗平实地宣传革命道理;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面向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有益于新形势下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编辑出版事业,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