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1986年6月1日会见两院院士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中华民族要复兴,就要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动机 ,坚定人的成功信念 ,形成顽强的创造意志 ,造就健康的创造情感 ,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大学教学应充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素质,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论创新思维及其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秋 《学术界》2006,(6):137-141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大学教学应充分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素质,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知识经济已经兴起,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知识分子素质和知识分子标准发生量的变化和质的扩增的时代。培养拥有经济知识的高素质的知识分子,是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战略目标。任何一个国家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一大批知识产业的专门知识人才。中国要想在本世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目标,而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这是没有人怀疑的。旧的传统教育也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数量少,速度幔,而且多数是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的,缺乏创新的精神。他们当中也不乏有创造性的,那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敢于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培养大量创造性的人才,才造就出来的。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开发人的资源,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量创造型的学生,就成了当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江林 《南方论刊》2011,(4):112-112,7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就是要求我们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途径、多方案、多视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潜能。本文就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创新欲望;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的创新精神最深刻的内涵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具有相应的教育观念 ,使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能力的社会公民 ,为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某种创造力或创造技能的教育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提升其生命质量进行的开放式教育。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型人才有智力上的特征和人格上的特征 ,应当根据这些特征 ,实施创造性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革 《理论界》2003,(6):137-138
21世纪是国际间科技、文化、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的发展水平,核心是人才的素质,要把握竞争的主动性,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加强跨世纪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极其必要的。 一、创造力的涵义 (一)、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也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才叫创新人才,也就是创新人才的概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创新人才;有的人说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是创新人才;有的人认为高素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教育观,重新审视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设计多样化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进行推陈出新的重新组合;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高校要围绕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至高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创新人才应从小开始培养,因此这个起点落在了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核心内容,而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智能的一门学科,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招晓玲 《南方论刊》2011,(Z1):73-7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人才、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从时代、社会、自然三方面浅谈对当代美育功能的思考。一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虽然在外在上体现为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能力 ,但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究其原因来自人的深层心理。要发展人的创造力 ,就必须激活创造力的深层源泉 ,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而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人们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 ,获得心理的满足 ,情感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人才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它是创造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文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本途径 ,为此 ,我们应加强人文教育 ,优化人文教育 ,充分地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 ,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提高创新意识 ;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求新、出新 ;建立创新型的评价制度 ,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人才的方法 ,才能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2l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创意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对"三创教育"内涵的挖掘、创意人才概念界定以及基本特征分析,认为"三创教育"与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耦合之处,指出高校创意人才培养存在对"三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提出从培养机制、课程改革、平台建设、服务指导等多角度来培养和造就大量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校创意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