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的"文"义是具有实体性的系统,并以实体的形式运动和实现其意义。在文义的总体中,世本、人本和文本为三个最基本的意义构成。世本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义系统,其具体展开、落实、实现为"文化"政治,而以"礼化"政治最具代表性。实体的展开和实现有其一定的顺序和常态,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和力的作用,也不乏变数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2.
评刘勰的“六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的《文心雕龙》,上继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成果,下开千余年来封建社会文学理论的先河,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巨著。“体大思精”、“弥纶群言”,是它的显著特色。由于它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又因为系用骈文形式写成,内容旨深意远,文字简约隐晦,给人们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样,就对古典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古典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剖析,以批判地继承、适应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需要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揭示、探求它原有术语、概念、观点的意蕴,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否则,南辕北辙,古为今用就根本无从谈起。对刘勰的“六义”说,自然也应做一番探求意蕴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结是明代八股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文章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而且承担着独特的文体功能。自宋代王安石科举改革以来,“自摅己见”成为经义文的写作要求。元代科举把自摅己见的功能单独赋予四书文。明代把“入口气”设置为八股文的主体部分,并设置大结以专门承担自摅己见的功能。明代八股文大结在融贯经典、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等方面曾提出过尖锐而深刻思想。大结的设置激发了士子通经致用意识。清康熙十六年禁用大结,弱化了八股文表达个人见解的功能,与其专制主义政治意图相表里。乾隆之后八股文厉禁越来越多,八股文走到了末路,变成一种缰死枯窘的文体。  相似文献   

4.
《宗经》篇提出"体有六义"说,多数人都认为这里的"体"只是指文章,而不是指"文体"。这是一种误解。"体有六义"的"体"是包含了体裁、体要、体貌三层面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心点是讲"为文之用心"。圣人把他们发现和把握的"道"体现于"为文"中,这就要研读他们所著的所编撰修订的"五经"——《易》、《书》、《礼》、《诗》、《春秋》——了,因为"五经"是为文的榜样。"五经"内容如同鼎之三足,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修养,学习"五经"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体有六义"中的"体"包含体裁、体要和体貌。刘勰提出"体要"是针对词赋家的"为情而造文"所导致的"文体解散",解决之道,就是要学习"五经"的文体。"体有六义"中的"六义",指涉"五经"的"体要"和"体貌"。刘勰把"五经"中的体要和体貌及其关系作了具体的阐述,强调的是文体创造中情与辞、华与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义”辩     
“义”辩范正刚一“义”之本义《说文》解释为己之威仪,从我、羊。古时也有解释“义”与善同的。《辞海》选择了前者,认为“义”是仪的古字,指威仪。羊在上古往往是财富的标志,从我、羊之“义”其意指对象当是拥有财富的奴隶主。考察此时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套由君...  相似文献   

6.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7.
以形说义,是一种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本文对以形说义的理论依据、流派、类别、检测手段、适用范围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暂”在汉以前表示“突然、一下子”,这是暂的本义。作者通过对“暂”字形以及先秦用例的分析,发现“暂”的本义是“不久”,在先秦假借为“渐”,表“欺诈”义。“突然、一下子”是“暂”在汉代后起的引申义,在先秦文献中“突然、一下子”义是用“突”、“卒”、“造”、“暴”、“乍(诈)”等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荀子之思想经常因为"性恶论"的理论而被人误解,本文打算通过对"义"这一概念的阐述来重新认识荀子。通过指出"义"与"性"、"礼"的关系的分疏,笔者试图指出,虽然荀子与法家共享一个"性恶"的前提,但荀子的"义"不必然被单纯地看作是一种中立的"分",从而与法家的"势"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0.
沱,《辞源》解释为“江水支流的通名。”(1981年版)《辞海》解为“江水的支流”。(1979年版)。按此,大凡江水的支流,通可称之为“沱”。但笔者认为,二者均有偏误。  相似文献   

11.
说“说鳖”     
提起“说鳖”,大凡徽州人都会会心一笑,不就是北京的“侃大山”,四川的“摆龙门阵”吗!  相似文献   

12.
对词的色彩意义进行义素分析,从而划分出色彩义素的类型,首先要确立色彩义场。在此将整个词义结构中的色彩意义构成一个色彩总场,然后根据色彩意义的不同特点划分出五个不同的色彩子场,五个色彩子场对应了五种色彩义素类型。  相似文献   

13.
<正> 《说文广义》是王船山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虽时隔三百○一年,对我们仍然富有启迪作用.值得我们研究。一、重视六书,强调正确用字王船山在《说文广义》的发例里,首先就说明了他这部著作是“奉六书为宗主,以广《说文》之义。”六书是关于汉字构  相似文献   

14.
"义绝"制度是中国传统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制度,"义绝"之"义"是对古代婚姻基础条件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宗法的、伦理的,是"义"这一传统法基本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从立法技术层面来看,"义绝"制度不乏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其所蕴涵之正向价值应当被现代立法所正视.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六义”说辨析——与马白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总结写文章宗法儒家典经的六大效益,名之曰“六义”。他说: 若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对于这“六义”,无论是关于它的总的命题,还是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研究者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对其总的命题,有的认为系指文章风格而言,有的认为是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马白同志在《评刘勰的“六义”说》(《学术月刊》一九八○年第八期)一文中,否定了这两种说法。他认为,这“六义”是一套完整的“文艺批评标准”,前四义是“政治标准”,后二义是  相似文献   

16.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这句中的“获则取之”,《中华活叶文选》(二)P135注为“可能捉住的就抓过来”,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译文是“只要捉得到就要捉住他”。很明显,都把“获”和“取”训为“捉取”、“抓获”了。如此,则前后文意稍感重复,似嫌窒碍。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9年,第1期《“鲜规”考》一文,为《庄子·天运》“鲜规之兽”一语做了解释,反复论证,读后颇受启发。仔细思考,觉得义仍未安。首先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这句话到底是针对什么说的?为解决这个同题,还得把原文抄上几句。《天运》的作者在借老聃之日论评三皇之智,以为“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考》的作者释义说:三皇之智“其为毒甚于蛎虿之尾,是故细小虫兽,皆遭扰伤,不得安其性命。况于黔首,如何得安。”照此说法,则“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便不是说三皇之智,而是另外的一回事,“莫得安其性命之情”便也成为“鲜规之兽”的境遇——不能保其生命。可是,这“性命之情”,在《庄子》中并不罕见,决非只见于此篇,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决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骈拇》);“彼何暇安  相似文献   

18.
元人杨载作《诗学正源》说:“诗有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这是关于《诗经》六义的体,法之分,类似的说法不少,杨说较为简明。关于这种分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无大歧议,基本都这样看了。 但是,关于“赋、比、兴”三法的具体理解亦即界说问题,却自汉至今,论者纷纭,迄无定论;特别关于“兴”法的界说,则似乎尤为纷歧。由于界说的分歧,就必然要导致一系列有关认识及继承方面的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 界说分歧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当然是由于这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但考察历代论者,多喜讲求笺疏或师承,尊古心理较重,就不免影响一些人进行独立的思考;另外有不少论者,甚至包括一些名家在内,往往把后世的诗篇同“三百篇”相提并论,这就混淆了研究对象,当然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所以我认为,要弄清有关“兴”法的诸多问题,就必先弄清其界说,要想弄清其界说,就必先分清源流。而“兴”法之正源在《诗经》,那就必须先从《诗经》去考察“兴”法的原貌,把认识统一在《诗经》上,才能得出“兴”法的本义。另外,对过去的一些界说,必须分析评判,取其合理部分,以求得我们自己的答案。这应是研究“兴”法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19.
在佛教经籍文献中,禅宗之"悟"便是唯识学的"见道",是现观唯识学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染污与清净不二,阿赖耶识实性便是因地真如."悟"真如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教的依托.禅宗具有宗教性禅宗与文化性禅宗之分,学者研究禅宗需有合理划界.  相似文献   

20.
“义”是中国儒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同孔子相比,孟子对于“义”的讨论则要更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因而也就在一些方面有所创见和新意。一孟子把“义”提到了一个突出的高度,在许多情况下,“义”与“道”平列无别,几为一物。这与孔子仅仅突出地讲“仁”和“礼”形成明显的差别。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必要结果,只要与义同在,依义而行就行了。义是人们行为的最后准则。不仅如此,在他的许多论述中,义与道的含义相近,地位相当。他说,养洗然之气要“配义与道”(《孟子·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