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但其之于华语电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影片以退为进,通过对周星驰经典电影风格的重塑和表现,夯实了观众层面对演员周星驰向导演周星驰"转型"的接受,另一方面是影片在糅合童话和爱情故事的商业片模式中表现环保主题,题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并使得这部电影成为近年来研究周星驰导演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2.
由研究第五代电影人发展而成,并广泛被中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理论构架已不足以充分阐释第六代电影人的作品。这一代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前代导演所呈现的历史与民俗想像,而是将当代城市空间和其年轻的承载者作为关照对象。  相似文献   

3.
徐克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徐克是李庸基来中国的"引介人",这个中国传奇式大导演在拍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时候,专门聘用了韩国的专业特技团队、调色团队,这两个团队的领头人,正是李庸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美学风格主要有:刻意模糊线索的明晰性和淡化叙事的情节性,形成了“新写意风格”;追求“摄影机不撒谎”的发言模态,表达出一种新写实主义即“微观写实主义”;偏爱长镜头和追求画面的僵持意味,流露出一种中国式的新自然主义即“新本色主义”;作为“状态电影”或“大陆地下电影”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但亦被认为是伪个性。  相似文献   

7.
第六代导演刚登上中国电影舞台时,在体制内很难获得拍摄影片的机会,为了进行拍片实践,他们不得不走过一段长时间的地下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他们的影片大都具有一种边缘化的色彩。待经历了一段地下时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声誉后,他们又思考如何获得体制的认可,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拍摄观众乐于接受的影片,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认可他们的电影。由此,从边缘到中心,第六代导演走了一条艰难的皈依之路。  相似文献   

8.
比头发还乱的一代——从管虎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六代”只是一个概念虚拟的标签。从影像风格、电影题材、导演历程和人生经验来看,“第六代”是一批乱发般的多元常变电影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所使用的中国电影断代法不再适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声势渐显,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常取用当代都市作为空间情境,并以对空间的观察反映当下的现实与焦虑。在他们的电影创作中,空间有着典型的现代症候,如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空间中时间的紊乱,以及空间的功能性失位。这些空间的焦虑是某种社会心理发生改变的症候,而通过影像对现实的针砭与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则是新力量导演们释放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人物塑造在剧作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物心理的典型细节在人物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剧作心理细节包括人物倾向性、气质、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想象力等方面,它应该真实、生动、新鲜、巧妙。电影导演对剧作心理细节的表现必须坚持人物心理细节与人物性格相契合、与人物的生存环境相协调、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的三原则。萨姆.门德斯在《美国丽人》中对主人公心理细节的处理,正是这种心理细节电影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探讨了第六代导演电影新作的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新作显示出影坛新生代的创作活力和艺术个性,其特点主要是关注当下平民生活,注重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作品的电影感强,力求表现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够,艺术处理未能很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重点考察了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三次辱华片停检事件,以勾画中美电影外交的一个侧面。《上海快车》、《袁将军的苦茶》和《糊涂将军》等片在海外上映即遭我驻外人士抗议,中国电影检查委员会辅以停止检查该制片公司输入中国的影片为手段,通过外交途径警告制片厂取消该片的全球放映并删除相关辱华情节。在制片厂的道歉声中,在美方的外交压力下,三次停检事情皆以不了了之为结束,以此反观出中国表达话语权的决心其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事业自新时期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涌现大量的佳片力作,而且还不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获得声誉。这种良好态势的出现除了是因为我们吸收了世界电影的先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一时期电影在处理民族化问题方面上成就显著。因而,从民族化进程的角度并以新时期电影的主要制作者———第三、四、五代导演为例来探讨这一时期电影的得失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日常性”类似的特征,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则与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性”相似。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挣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宏大历史叙述”方式后自由表达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致使“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境遇方面与二者相比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是当我们在共时的层面将他们进行横向审视时,仍然能够发现其“日常性”与“作者性”方面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建柱 《老友》2009,(4):8-10
谢晋导演走了……2008年10月18日,在浙江上虞,他的家乡,这位85岁的中国电影泰斗,默默地停止了呼吸。消息传开,中国电影界为之震惊……谢晋,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玉霞副教授潜心五年撰写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继《电影艺术三论》《电影艺术鉴赏》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学术性论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序。全书共三十余万字,其中既有宏阔的史论探讨,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