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火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87-193
清末民初,"文学"概念发生了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这次转变一直被看做是概念更新和观念发展的结果。通过对"文学"概念转换过程的梳理,可知"文学"概念转变从举步维艰到迅速实现都与知识型的存在和转换有关。其实,"文学"狭义的获得是新词义的嫁接和占领,并非新旧含义的自然融合,更不是旧义的自然发展。新旧知识型与新旧"文学"含义紧密相连,"文学"内涵转换不得不借助于知识转型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苏永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8(1):124-129
整个中国文化由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的范畴,其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反抗精神与平民精神。民俗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对中国文学精神的现代转型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转型过程中,文学作品使用疾病意象的方式及其包涵的意识形态结构,同时这当中也暗含着以人的觉醒为开端的现代主体内涵的嬗变。从精神疾病对理性主体的解构、都市病对欲望主体的反思,再到日常生活疾病事件对主体沉沦与超越双重困境的揭示,后新时期文学疾病话语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后新时期主体内涵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革命信仰与人道主义启蒙理性的中心地位日趋消解,非理性、欲望与沉沦在世对主体内涵的重建,也在疾病话语的审美反思中不断地呈现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主体失去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整合与同一,已然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的泯灭,它恰恰反证了现代主体的极端自反性与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4.
王阿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16-1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教育存量和增量资源均不足、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等主要问题,并提出缓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熊修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57-63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方向,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是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和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寻根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寻根文学也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顶点和终结。自此,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们雄心勃勃的民族化追求,终于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6.
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47-54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至今学术界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转型功能机制的论述并不多.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红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37-40
新时期现实主义作为20世纪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以往的不同意义在于不对生活做机械的模仿、照相,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崭新的风貌;即使吸收一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方式也是有限的,也是现实主义基础上的一种变异和探索。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在这段时期里此起彼伏,大致经历了复苏、深化、低谷、回归这四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随着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有着不同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由于近代城市发展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收这些潮涌而至的农民,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农民进城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9.
李月如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49-53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翻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近代翻译形态向现代翻译形态的转型.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相比,本时段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译品文学性的重视、翻译方法的根本颠覆、翻译家角色意识的建立以及译介态势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去与留的实证研究--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留城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蕴含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转变为城市人口的意思,因而对进城农民去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个人、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三方面探寻了影响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的留城态度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有较大比例的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有留城倾向,个人和城市社区中有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留城态度. 相似文献
11.
蔡湘军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文化的全球化趋势给文学研究带来巨大影响。一是文学研究的主体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学术团体,转化为有共同兴趣的跨国的学术团体;二是文学研究的客体由旧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研究转向多语言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互动认知能够把新时期文学研究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徐其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仲红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37-41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新生成的文学交往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15.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萌生,甲午战后,更是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文学传统、文学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开始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现代农民本质特征的界定在学界是一个分歧较大的热点问题。以选择集视角对现代农民较之传统农民的本质差异进行高度概括,可以简化对现代农民的识别。我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社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多种就业机会的产生使得现代农民这一职业具有了选择性特征,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探讨现代农民在成长中面临的选择机会、主体选择能力和动因上的困境,而选择机会的拓展、农民主体能力的提高、个人选择动因的增强是现代农民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进城农民健康问题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城乡关系的平衡,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最新开放的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的微观数据,系统探究文化资本对进城农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度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对进城农民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客观阶层在制度文化资本和进城农民健康水平的中介效应显著,主观阶层在制度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与进城农民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个体社会资本在具体文化资本和进城农民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显著,集体社会资本在制度文化资本和进城农民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郭翠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89-92,148
新时期农村改革题材的作品,关注改革中各色农民的心理世界。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农民的内心世界各异,呈现出四种典型心态:1.主动型,积极地响应并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2.被动型,被改革大潮携裹着,慢慢地适应改革;3.保守型,思想陈旧,不愿放弃旧观点,无形中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4.专制腐败型,利用手中权势,在改革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欺压百姓。 相似文献
19.
姚文放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3):16-24
古今中外文学传统论主要有四大倾向 ,即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 ,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 ,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 ,西方 2 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当今全球化时代 ,一个必然趋势就是 ,在对以往诸种文学传统论进行现代转换和全面整合的基础上 ,重建新型的文化论的文学传统论。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