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域外汉籍切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南京大学卞东波先生的《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以宋代文学为例,基于文献,立于文学,兴于文化,将宋代文学研究纳入整个东亚汉文化圈中加以关照,来展现域外汉籍在东亚社会的影响与接受及其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考辨精详,解读细腻,发现中发明,求新中求真,为宋代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西方经典还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方汉学基于不同的文化视野和问题意识,多维度地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结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期在域外视野下对文学生态有意味的呈现,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影响的研究热,及多种理论向度指引下的发散性研究的三个阶段,从丰富变化的角度呈现出现代文学层次繁杂、视景交叠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4.
神话的感性结构、概念结构和神话思维方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探讨神话与文学原型生成关系的几个重要维度.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神话对文学原型生成的影响也不同于西方.本文从上述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及其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一个西方理论话语,这一概念自身有着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由于中国文学自身的特质与研究者对现代性概念理解的差异,造成了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模式化和片面化,应当引起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杨剑龙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本身的不同,出发点、立足点亦不同,在以西方女性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批评中,常有与文学实际脱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2、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对于女性主义的诗性关照。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的"空间转向"带来了对传统空间观念的极大挑战,文学研究是构成这一转向的重要组成.由此,"空间转向"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观念,文学研究如同文学一样成为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独特空间.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认为中国文学与中国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将中国文学分为八大类;同时,他还认为文学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对文学意识与历史意识作一比较,才能了解文学意识的本性;而文学意识的价值意义则体现在其真、善、美三者的结合上.他在对中西文学之比较中,虽然习惯于用本民族的文学标准去观察和评判西方文学,不免带有文学评判价值上的主观片面性,然而他的文学观却有着独到的理论创新、理性判断和审美情趣,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者在何谓犹太文学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指出作家的犹太身份和犹太体验是界定犹太文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使用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和使用非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两方面考察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犹太文学研究与隶属于各国别文学的犹太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似乎过于分明,多数从事国别文学中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犹太学界缺乏交流.  相似文献   

12.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欧美早期中国文学史以独特的域外立场、新颖的研究视角呈现出与国内文学史书写截然不同的编纂理念、理论分析,为中国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在资料采择上,欧美早期中国文学史重视对源文献的摘录与译介,尊崇并大量纳入儒学经典文献,具有泛文化的文献采择视野;在文学观上,既遵从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学观念,又受到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整体秉持折中式的中国大文学观,认为其以儒学为主体、以政治功利为导向;在文学史观上,注重社会历史、王朝政治等外部因素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认为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致使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有稽古守旧、作伪深重的特点,同时重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并十分推崇民间文学;在编纂方式上,采用时代、主题、文类兼而并行的组织构架,从中国语言文字谈起,将背景知识、作家生平、作品内容简介作为编纂的主体,体现了含混通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点:如重现实、重品德、重责任、重抒情、重表现等,中国文学始终歌颂和平、歌颂友谊、歌颂正义而从业不歌颂战争、歌颂暴力、歌颂卑鄙、阴谋诡计,中国文学与史、哲没有严格的区分等,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但不能硬套硬搬西方的文学理论,尤其不能把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术语当作标签到处乱贴.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工作,从观念形态到方法路径,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总的来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还是要用中国文化学的视野,还是要回到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地,还是不能撤换掉中国文化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20.
辐射研究给影响和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视角关注外来现象 ,特别是外来现象的演化和生成。这样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构成了新的点、线关系和这些关系之间的各种连线。朝鲜文学、文论对中国文学、文论的接受就是后者对前者辐射影响的结果。尽管西方辐射研究在影响与接受理论中已形成辐射研究框架 ,但是东方的辐射研究在内容、方式、发展势态等方面与西方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