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事诉讼失权是指民事诉讼主体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享有的诉讼权利因出现法定的程序事由或原因而丧失的情形。民事诉讼失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四方面,其程序功能在于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2.
答辩失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的答辩失权制度把答辩作为一项义务加以规定,如果答辩主体不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答辩,将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我国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学界对是否构建答辩失权制度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答辩失权体现了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对促进诉讼公正、实现诉讼效益、保护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从确立不应诉判决制度、明确答辩的形式和内容、设定合理的答辩期限和明确答辩失权制度的适用程序等方面来探索构建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民事证据失权与缺席裁判失权、管辖异议失权等制度共同构成了程序性失权制裁体系。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几经调整,将"与案件基本事实无关"作为发生证据失权效果的构成要件要素,最终形成了一种在适用上较为严格的证据失权模式。我国历史上不同的证据失权模式饱受争议,并非是证据失权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而是未能与其他民事诉讼制度紧密协调。证据失权制度的建构应呈现出动态化的特征,以在不同的制度运行环境之下与其他诉讼制度一同实现民事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4.
巴于茜 《江汉论坛》2024,(2):120-126
个人破产失权制度与复权制度是现代国家个人破产立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破产失权制度是现代破产法中为数不多的破产惩戒主义余音,发挥着调节债权债务双方利益冲突及警戒、威慑债务人的政策性作用。破产复权制度的正当性依据为人权至上的理念,是为保障破产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而存在的权利救济机制。我国个人破产失权制度与复权制度应当在参考国外立法和考虑本土传统文化观念及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选择裁判形成主义的破产失权模式和混合主义的破产复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破产免责制度相适应和衔接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和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是两国诉讼外调解制度中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民调解制度在性质上属于民间ADR的一种;而民事调停制度附属于法院,是一种具有广义上的司法性质的纠纷解决方式。此外,两种制度在调解组织的性质和权限、可调解的纠纷范围、调解中的强制性因素以及调解程序与司法权的关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日本民事调停制度中司法权的有效利用可为我国诉讼外调解制度的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恶意失权通过强调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有权利而长期不行使,导致社会秩序形成,来解释取得时效中权利人失去权利的本质原因,并最终回归到保护权利人这一民法权利法属性对取得时效制度的要求。通过将取得时效的理论视角转换为恶意失权,可以矫正现有取得时效制度过于偏向于占有人一方的制度设计,重新构造取得时效的起算点、中止、中断等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7.
刍议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缺与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股东诉权是保护股东利益的最后屏障。股东诉讼制度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组成。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而言 ,我国法律给予股东的是很不完整的权利 ,而且 ,这些有限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现 ;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则完全是空白。本文着墨于我国股东直接诉讼制度的完善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群体性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等事件,对于诸如此类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受损的案件,虽然我国2012年8月31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由于该规定较为笼统、模糊,且缺乏相关配套程序保障实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益诉讼的提起。有必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公益诉讼制度的对比研究,进而对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面对小额纠纷的骤然增加,纷纷致力于诉讼程序的改革:简化诉讼程序.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目前,各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已日渐完善.本文拟对各国小额诉讼程序进行系统阐述与比较研究,分析各国小额诉讼程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我国建构小额诉讼程序时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以期对于我国建构小额诉讼程序、解决小额民事纠纷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闫宾 《兰州学刊》2011,(10):88-90
德国在再审诉讼程序构造上坚持"三阶段说",日本虽然表面上主张"二阶段说",但从严格意义的程序划分上则贴近德国的"三阶段说";通过对德国、日本再审诉讼程序构造的比较和对我国再审诉讼程序构造的现实把握,我国也应该建立"二阶段"的总体构造,即再审启动阶段和本案再审理阶段,但再审启动阶段内部仍然要区分为再审诉讼要件审理阶段和再审事由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公务员制度已相当成熟和完备,尤其是公务员制所确定的公务员范围以及公务员工资、休假、考核等相关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制度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出现了德国和意大利两个法西斯国家,这两个国家在法西斯政权建立过程中,从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原因、过程以及结果来看,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然而,深入研究德意法西斯运动的整个历史,我们又会发现两者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就德意法西斯运动做一全面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冬梅 《河北学刊》2002,22(4):153-155
本文通过中外道德教育的对比 ,探讨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借鉴国外经验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日、韩三国师范教育制度变迁史的比较以二战结束为分界 ,二战前侧重于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比较。战前这三个国家的近代师范教育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都受过外国很大影响 ,而今都共处于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时期。日本师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设置和管理 ,注重的是教师数量上的满足要求和任用上的质量管理。中国的特点是学制上追求完善 ,师范教育的调整随学制的变换而变换 ,学制随着改朝而换代。韩国的师范教育侧随着主权的丧失 ,完全变成了日本殖民教育制度的产物。三国的师范教育制度都是引进的 ,但日本是从发源地学来的 ,中国是从日本搬来的 ,韩国是被日本强制的 ,从而实际上是形似而神不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德国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高等教育体制也是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而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又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对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韩国和日本有各自不同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 ,在保护犯罪被害人的制度上也显示出各自独有的特征。但纵观中国刑事法中保护被害人制度全貌 ,相对落后于日本、韩国的保护犯罪被害人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立法已明显表现出强化法院职能 ,弱化调解的改革意向 ,调解结案率仍一直居高不下 ?调解的存在果真只是传统的遗留 ,低素质法官的偏好吗 ?本文希望以过程性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 ,通过历史的溯源以及与邻国日本相似制度的比较 ,从解决纠纷的层面上而不是单从工具主义出发探讨调解制度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制约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模式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晖  赵涛 《中州学刊》2005,73(2):65-69
制约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有不同的模式.在英美模式中,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要求大股东持有的是流通股,其具备的条件是发达的股票市场和股东分散持股;在德日模式中,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也要求大股东持有的是流通股,其具备的条件是有来自健全的债权人的有效监管.中国股市目前并不具备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为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害的程度,应该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在未解决股权分置时可采取类别股东表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日德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严峻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在努力地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德国和日本先后采用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循环型社会,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瞩目的效果。对日本、德国循环经济法之合作主体和合作结构展开比较研究,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形成符合国情的中国模式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日本生协(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的简称)是以家庭妇女为主体的消费者自治组织。民主管理和组合员的积极参与提高了成员的凝聚力,并发展了以班组织为中心的共同购买和个人配送等业务。生协的优质服务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支持,其组合员人数和户加入率在持续增长,适应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的无店铺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借鉴日本生协的发展经验,我国应积极引导居民成立消费合作社,开展社区内的团购业务和家庭配送业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