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物流的分工演进降低国际贸易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通过贸易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物流产业的分工演进带来市场容量的扩大,市场容量的扩大带来分工的深化,从而提升效率并进而带来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分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中,分工并不存在"陷阱",分工并没有过时.分工不仅不存在分工陷阱,反而随着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了,模块化就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分工深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构建中国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两个发展维度:人文普遍服务和产业普遍服务,它们提供了解决中国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治国良方。社会普遍服务的全面实施,能够避免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边缘化,有助于社会民主的推进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作为治国方略,社会普遍服务应成为中国政府强国富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从分工和专业化看我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显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分工和专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经济增长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有利于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出发,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当前应重点采取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农村小城镇、扩大农业内部分工等措施, 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古典经济学理论,从农业分工的视角考察了新阶段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通过一个微观案例分析,指出由专业分工带来的组织化、集中化和现代化驱动了当前中国农业的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农业增长方式的阶段性特征宏观地外在表现为兴办专合组织、打造产业集群和发展现代农业。在发展趋势上,组织化、集中化和现代化将形成互强格局,可能会使分散农户、凋敝农村和薄弱农业得到重塑。  相似文献   

6.
富裕社会概念由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意为摆脱普遍贫困的大多数人物质生活丰裕的社会。富裕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然而仍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社会失衡会带来生活不便、公共品的供应危机、文化上的堕落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危害。社会失衡显著表现为私人富裕和公共贫困的反差,私人消费领域符号化消费严重,真实而重要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表现在社会资本对直接产生利润的有形产业投资过大,对教育等人力投资不足。社会失衡对公共品的最大威胁在于环境,环境问题不能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解决。加尔布雷思认为只有国家干预才能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但是这一解决方案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的根本性质,因而带有乌托邦的改良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基于分工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贤明 《晋阳学刊》2008,28(3):52-56
传统理论分析公共服务有助于经济增长侧重于从人力资源角度。从斯密传统出发,提供公共服务更多的是通过提高分工水平这个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的。因此,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大范围地提高分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脱离传统"渐进一激进"的讨论模式,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来解读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本文认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即不断地以分工深化来推动交易发展,不断地以包括国内交换和国际交换在内的交易扩展来提升专业化深度和分工广度.中国30年改革的重点是改变社会对专业化分工的协调方式;而开放则是一个解除对分工发展的市场规模约束的过程,以及解除限制专业化发展的技术约束的一条途径.30年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解除对分工和交易发展的束缚、实现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中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 ,信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孕育了普遍信任建构的要件 ,普遍信任的机制正在建立与形成当中 :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为普遍信任的孕育生长提供了前提条件 ;蓬勃发展的中间组织成为普遍信任建构的有效组织保障 ;而各项法律、规范的完善为普遍信任的存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普遍受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普遍受益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由发展进程的推进带来的好处。它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目的是使广大社会成员受益,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相对公平的制约机制,同时它是一个渐进受益的过程。普遍受益原则是社会公正、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综合体现,它的确立使社会发展真正具有了归属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受益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与稳定,能够促进社会的理性化和法治程度,有助于社会质量的提高。缺失这一原则,就会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破坏社会公平原则并降低社会整合程度,限制社会成员的潜能开发。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国家。在那个社会过渡时期,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动了现代化的第一基石?英国社会过渡时期有这样一股社会经济力量,他们作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动者和农村社会的脊梁,掘到了第一桶金,对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英国率先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最初的政治经济力量。这就是英国的富裕农民。英国的富裕农民经历了由采邑制度下的农民向资本主义农场主的演进,他们最终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启动者。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不对称、信用制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分工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 ,也带来了更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经济增长减缓 ,因而必须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以降低交易费用。西方国家近 10 0年来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已经比较成熟 ,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对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信用制度迅速发育、完善时期信用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针对当前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 ,提出了构建支持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信用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是三次大分工产物的说法存在误区,城市的产生早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现,更早于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的三大分工理论存在一个明显地不足,就在于完全忽略了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统治集团的脑力劳动贡献在三大分工理论的框架下被忽略了,在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不仅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从事社会管理的统治集团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城市革命所带来的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较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更加广泛和深刻,正是这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让民众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取向。邓小平不仅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论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婚姻、道德与社会等级:基于分工的社会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道德与社会秩序涉及由微观到宏观的整个人类生活。今天,人类在这些方面正在经 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演变。婚姻契约的不稳定性趋强、道德约束力减弱、社会等级秩序刚性化与全球化。 我们必须要弄清的是,这些演化是否存在着必然性?其现象相互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内生联系?作者认为, 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基础力量是社会分工。由分工扩大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是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 基础,而且还将引起婚姻、道德、社会等级秩序等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状态与结构的整体演化。通过解释分 工,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到分工与社会演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基础性的内生联系,通过分析这些联系,则可 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引起一些重大社会现象历史变迁的基础力量。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社会演化的必 然性与局限性的认识,改善社会管理,提高制度安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保障生存权与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51-154
在我国,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是建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落脚点,保障生存权是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根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人文社会普遍服务”,高级层次是“网络产业社会普遍服务”。我国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至少应从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公共卫生三个方面入手,以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8.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可分为行业间、行业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宋代手工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细密的行业间和行业内社会分工体系,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并不发达。因此,宋代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对商品供给的增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种类的扩大而不是同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王国富 《理论界》2014,(2):100-102
马克思哲学认为不平等的社会分工构成无产阶级异化状态的社会根源,导致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社会领域表现为不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总和。为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视域探讨现实地变革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建构符合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的合理分工形式,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的社会条件,对当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21,(3)
在马克思看来,分工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自在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经历了一个自然演进、渐进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出分工从自然分工到自发分工,未来向共产主义自觉分工过渡的历史进程,分工的历史扩展也经历了从"自然"因素决定到"社会"因素决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