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巴黎手稿"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探索分四个屡次:一是从人的本质角度的哲学论证;二是从交换角度的经济形态的经济学论证;三是从分工角度的所有制形态的经济学论证;四是从两种生产角度的人类学论证.哲学层次的研究为社会形态理论确立了本体根据和基本方法论,经济学层次的研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作了科学论证;人类学层次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总体的演进规律作了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的民俗叙事,蕴涵着时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应有其重要意义.由于作家们用不同眼光审视民俗文化.新文学的民俗叙事便有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一是从启蒙文化的角度反思中田传统文化,透视民俗背后历史积淀的滞重和国民精神的愚弱,对民俗多取"批判"姿态;二是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审察民俗,多自然平和的鉴赏趣味.寄托着对"乡村家园"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3.
"五二三理论"是从人类学史和语言学史两种重要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发展理论.它可以用最简明的数字解释最复杂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和方法论的意义.人类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飞跃"、语言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两种学科史的"五二三理论"可以也应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代云红 《学术探索》2012,(8):130-133
从现代学科分类情况来看,"文学人类学"主要被放置在人类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三个学科里,成为三个学科的亚分支,这反映了"文学人类学"目前的现实状况及地位。本文无意争辩学科从属的问题,而是从知识话语学角度探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对"文学人类学"可能造成的遮蔽性。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世界比较文学与民族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比较文学现代英美文坛最负盛名的文艺批评家艾略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堆彼此无关的文学作品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艾略特看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一个秩序",一个系统,因为有"一种共同的遗产和共同的事业把一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联合在一起"来了.如果说,新批评派的文本主义是从微观角度审视文学,那么艾略特的世界文学系统说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文学了.我以为,世界文学系统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学设想为一张网.各时代的各民族文学的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乔健  孙萍 《天府新论》1998,(4):56-59
本文主要论述人类学在中国及香港的发展。这里“中国”是广义,包含中国大陆及台湾。附加说明,本文是从个人的角度漫谈,不是具体地描述或纯学科的系统性审察。首先,由于我本人专业的限制,我主要论述四个人类科学分支的一支,这就是社会人类学,而不涉及其它三个领域——语言人类学、建设人类学及自然科学人类学。其次,我不是以权威的口气,因为我不属于社会人类学方面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成员。他们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每人在香港和台湾占领一块领地,勤奋耕耘,推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作品。远远超过了该学科专业观察家应做的。在香…  相似文献   

9.
段莹  刘靓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64-167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刘庆邦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之王",亦被称为"中国煤矿文学的旗手"。对刘庆邦的煤矿题材小说创作,文学评论界的研究呈现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建立在小说和煤矿基础上的社会批评;一是从叙事和语言的形式角度进行的文学性研究。此外,从文化的角度对刘庆邦的小说进行研究,拓展了其创作的阐释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很密切,被称为姊妹学科。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称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研究范围包括人本身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是关于人类研究最全面的社科群。它从生物学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包括对人类本身的发展史和人创造的文化的发展史的各种宏观、微观的研究。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章探讨了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理论渊源,指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的一致性,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最后指出了文化人类学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是比较文学新兴的分支。它试图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文学材料,而文学材料又可能反过来充实并革新那古老的人类学。人类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及其文化,那么“文学人类学”就必定是跨民族、跨语种、跨文化,因而注定是“比较的科学”。“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崛起是近几年的事(可以参看方克强和叶舒宪等的有关论著),但是它的“运用’句有七十年左右的历史。郑振择、闻一多、陈梦家以诗人研究中国的民俗、神话,取得骄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文学人类学”。这里还不说茅盾、鲁迅、郭沫若等的零星工作。中国文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北京、上海城市文学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多新兴城市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安和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凸显.从城市怀旧的角度探讨城市文学中这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不仅与这两个城市城市文学文本取向相符合,而且有助于开拓和丰富城市文学表现的空间,反思当前城市文学的现状,提升在文学中进行城市类型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丽 《学术探索》2007,16(4):128-132
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阐微索隐、尝奇析疑是文学人类学或民俗神话学的固有本领。文章以"蛇杖"为例,融合古今中外关于"蛇杖"的传说故事,刻画其"正面相",强调文学人类学学者在关注阐微索隐的同时,不要忽视文学人类学尝奇析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