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沈战役是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打的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共歼敌旧十七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辽沈战役是毛主席亲自组织、亲自指挥的,是毛主席军事路线的光辉胜利。林彪在这次战役中顽固地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上,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犯下了滔天罪行。但长期以来,他却肆无忌惮地歪曲历史,贪天之功为己有,把胜利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将自己打扮成“天才军事家”和“常胜将军”,欺世盗名,为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我们必须清算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还历史本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广大军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经过三年多的英勇奋战,全歼了蒋介石在东北的几十万精锐部队,取得了解放东北的伟大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这个战役,从战役准备到结束,先后给林彪发了几十份电报,作了一系列具体指示,亲自掌握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了决战方向,及时制定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排除了林彪的干扰和破坏。因此说,东北人民的翻身解放,东北解放战争的伟人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战胜林彪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果。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这是任何人也歪曲不了的历史事实。但是,长期以来,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和他的一小撮死党,却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盗名窃义,极力把林彪打扮成是什么“常胜将军”、“一贯紧跟”、  相似文献   

3.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5.
6.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中,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和党中央的有关文件,回顾东北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迹,批判林彪污蔑东北各族人民,反对人民战争,破坏辽沈战役的滔天罪行。通过学习和批判,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更加体会到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英明伟大,更加激发了对林彪这个以“天才军事家”自诩的政治骗子的无比义愤。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伟大著作的发表,是我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发展,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又一伟大贡献。同时,也丰富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给社会主义文学提出了崭新的问题及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唯生产力论”是取消革命论“唯生产力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谬论。它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而完全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比较地来说,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则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不是完全被动的因素,它对生产力能起反  相似文献   

9.
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这历来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贯十分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九三七年毛主席又一次强调要坚持“共产党绝对领导八路军的原则”。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针对王明、张国焘机会主义军事路线,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今天又谆谆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资本主义抽象秩序的延续,数字资本主义既是当代资本关系具体化的展开,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历史性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的商品化与对数字劳动的隐秘剥削,数字资本主义建构了以数据—流量为核心、以平台—算法为技术载体的资本叙事逻辑,塑造了居于不稳定状态的流众无产阶级,并造成了主体在劳动、交往乃至生命维度的异化与失落。为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维度理解数字资本主义下现实物质生产活动的矛盾性,既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看作重要的手段,去加以利用和转化,体现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通性,同时也要求我们现实地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此释放全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潜能。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林彪、“四人帮”那套极左路线明明是冒牌社会主义货色,但是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十年之久?广大群众和许多干部明明是这条路线的受害者,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却拥护它,执行它,而且今天纠正起来又是这样困难?我们的同志天天都在说:“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残留着一些前唯物史观思想,具体表现在唯心史观宗教观、一般唯物史观、哲学共产主义等方面.马克思在多个后<导言>文本中,曾自觉地对此展开过批判清算.清算<导言>中的这些前唯物史观思想,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正确运用并现实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对辽沈战役胜利的取得,罗荣桓作出过巨大贡献。他注重部队全面建设.为辽沈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他坚持原则,保证了军委作战方针的贯彻执行;他拾遗补缺.直接参与指挥了战役的作战行动。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蕴了对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精神性存在的否定和扬弃的文化批判,尤其是通过宗教批判揭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历史与现实,激发无产阶级实践性地变革旧社会,其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时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又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它是“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论》——凡引自此书,下文不注出处)因此,坚持还是反对对立统一规律,必然成为坚持还是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向唯物辩证法进攻,无不把主要矛头指向对立统一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直接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这种新旧体制的转换、物质生活的急剧变化中,必将使人们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等观念形态上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深刻变化。其中,尤以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怎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人们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与人们每日每时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实践问题。对此,本文着重浅谈以下三个问题.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8.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毛主席亲自掌握战略决战时机,选定战略决战的方向,制定作战方针,规定兵力部暑,指挥我军取得了这次战役的伟大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是辽沈战役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但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千方百计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方针,抗拒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推行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  相似文献   

19.
20.
中庸之道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丘为了实现其“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精心炮制出来的反革命思想武器。概而言之,中庸之道就是鼓吹“过犹不及”,要“执其两端,用其中”。就是说,要把握“中”,就必须把对立的两端调和起来,“过”(超过)“中”,就等于“不及”(达不到)“中”。孔丘的这套理论决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特定政治内容的。他所谓的“中”,就是要人们完全按照周礼办事,不能有丝毫的违反和偏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无所争”、“戒之在斗”,就是他“用其中”、“过犹不及”的理论在政治上的集中概括,目的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