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伦理困境及建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飞速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现实道德的无奈,建立在现实中的制度和规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同虚设。因此,应重视网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法律问题研究,完善网络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4.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虹 《湖南社会科学》2004,3(4):186-187
要保障“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 ,必须构建系统而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我国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德法互助原则  相似文献   

7.
韩雷 《理论界》2008,(10):41-42
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由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进步和完善与否来衡量,而是由其成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风尚如何来确定。如果道德规范得不到社会公民的普遍遵守,那么再好的道德规范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社会的道德标准也不能真正提高。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有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交往的实践形态。网络人际互动是指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互动主体的共生性、互动过程的跨语境性、互动内容的超链接体验性、互动方式的泛符号性以及互动效果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与活动空间,网络用户既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是网络道德主体。在网络社会,人们的网络行为在道德上会有怎样的意义,产生怎样的近期和长远的道德后果,需要有全面、长远的考虑,需要不断提高道德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有义务保护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安定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网络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它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新“高地”。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适应网络发展新情况和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新契机和新途径的战略部署以及凝聚社会共识、加强和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这其中网民相较于现实社会形成了新的伦理关系。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情绪和要求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新的道德需求。本文以药家鑫案件为例,来分析网络群体的特征以及这一事件反映的当代中国公民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新追求,并为当今道德困境提供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互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大,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以必须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4.
董敬畏 《中州学刊》2022,(10):61-68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应用,数字信息技术降低城乡、地区、群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逐渐凸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运用数字技术链接城乡资源,在城市中依托原有关系网络,生成网络圈层并通过这种结群和自组织方式规避风险、寻找认同、追求承认。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圈层这种结群和自组织方式既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差序格局”的“传统的再发明”,也体现着其城市融入的现实意愿。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圈层现象,政府和学界需要思考这种结群和自组织背后的主体考量及其影响,即需要在承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民事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完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实现对自身正当权益的现实追求,进而规避基于网络圈层而可能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和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少翀  陈凤 《东南学术》2001,(2):102-106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已走近我们,但“网络社会”并不具有逻辑和价值的独立性,它只是现实社会的对象化和客观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网络人”也是现实人的一种“放大”。“网络社会”可以理解为人类追求自由而形成的一种“准真实集体”。本文以启蒙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类比于网络社会目前混乱无序,并由此推论网络社会的前景应是现实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形成利人利己的网络社会公约,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6.
伊娜  黄业雷 《理论界》2008,(12):47-48
网络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它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国行政领导在工作中遇到许多新问题。同时也对行政领导的素质、权威、思维方式和决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行政领导要胜任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跨空间的领导工作,就应该在行政领导角色定位、知识结构、领导方式和领导职能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相互促进的社会格局,这就要求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开展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以节约、互利、均衡为目标。节约、互利、均衡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也是现实社会的理想道德。正是道德建设的理想和现实的理想道德之间、传统道德和现实的理想道德之间以及道德的现实和现实道德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我国道德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相较于现实社会结构,其人际关系呈现更多的虚拟形态.网络社会的平等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特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相对多的人性关怀.但网络社会需要现实社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方能使网络社会的人性关怀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杨清恩 《理论界》2007,(10):45-46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滑坡现象已有目共睹。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背景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等,是亟待解决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同为善行,孔子认为子路受牛“助善”,然而子贡拒金却“止善”。这一典故因其内在丰富的道德资源得以流传至今。细究两人行为之异,对优良道德规范的界定、建设与运用各环节有着重要启示作用。概言之,在界定标准上,优良道德规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满足人的道德需要并增进社会利益总量;在建设环节中,优良道德规范在与经济基础、法律规范、道德实践相互促进中得以完善;在运用过程中,优良道德规范依托道德榜样、道德评价与社会风俗来发挥着现实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