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中,我们和若水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来源问题,即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的问题,桌子的观念是否来源于桌子的生产实践,在第一张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以前能否形成桌子的观念。我们和黄林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作用问题,怎样理解人的自觉能动性和物质——精神——物质的公式等问题。把我们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即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过程来谈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就是陷入形而上学。读了时鸣、康初文等同志的文章后,感到仍有必要再谈谈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社会实践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前,购得一本广东省《学术研究》编辑部编的《一场哲学论争》文集。这是一本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题的讨论文集,文集中按发表时间先后选编了十三篇文章。对我这一个曾经历过“语录仗”的枪林弹雨的人来说,购得这样一本文集后的高兴劲儿是自不待言的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本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篇著作中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间,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编写组经过讨论和修改,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写入教材。接着张江明同志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中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由《学术研究》编辑部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场哲学论争》一书,已于最近出版发行。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广东哲学界就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哲学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还是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或“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目前,我省哲学界的同志们,就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以下简称《发展》,引文只注页码),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编写哲学”的新体系,又据以指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以下简称《哲学》)一书,作为我省干部读物和高等院校教材,在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问题,我们对此有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希望能通过自由讨论,弄清问题,提高认识,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7.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发表了拙作《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以后,我听到两种相反的看法,有些同志赞成我的观点,有些同志不赞成我的观点。《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尹宣明同志的《生产力范畴应包括精神因素》一文,就属于后一种。早在六十年代初,一些同志在同李平心同志进行争论时,就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下面我仅就精神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补充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江明同志所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在出版前我已看了打印稿,出版后又反复看了几遍。作者在前言中说,他学习了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之后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第二页)他说他这本书就是从“本体论”方面来说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书中约有十处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我以为,正当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动员亿万人民进行新的长征的时候,在思想理沦上阐述、宣传毛主席“物质可以变成精  相似文献   

14.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发表的若水和黄林两同志首先争论起来的“桌子的哲学”,引起上海学术界许多人的兴趣。我们请人家写文章参加参加这个论战,但都说,文章一时搞不出来,谈谈初步看法还可以。好吧,就请随便谈谈。于是“从桌子的哲学谈起”这个笔谈会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认为这次“桌子的哲学”的讨论很有意义,是近年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讨论的继续,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好方法,也是重新学习和深入理解毛主席的“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一个好方法。若水同志的文章大家很欣赏,黄林同志的文章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深思。不管同意那一“家”,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肯定双方的贡献。《人民日报》上的讨论正在发展,已经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意见和新的着法。讨论越深入,就越使人感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理解和掌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如何理解先进思想的作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物质和精神的两个转化和两个飞跃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前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搞社会科学的,还有搞自然科学的,不仅搞理论工作的,还有搞实际工作的,都有弄清楚的必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首先是解放军,其次是工人、农民都出现了许多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先进人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许多生动的事例看来,都是先有毛泽东思想,后有辉煌的工作成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讨论“桌子的哲学”似乎有必要从理论上来说清楚这些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希望不要只停留在“桌子”上,不要限于社会科学界,限于哲学界。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已提出了一些自然科学上的问题,也有政治经济学上的问题。此外,历史科学似乎也不是没有关系的,近年来历史学界讨论历史人物的评价,帝王将相的作用,许多问题纠缠不清,恐怕也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学说,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相互关系的学说。而这些问题,也就是关系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甚础的反作用问题。因此,我们不仅希望哲学界热烈参加这个讨论,还希望搞其它学科的也来关心和参加这个讨论,并且希望自然科学界,搞自然辩证法的和搞实际工作的也发表一些意见,使这个问题的讨论能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总结了哲学斗争和三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科学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大意义,这是大家一致承认,没有什么不同看法的。但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唯物论的重大问题,是否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有不同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是不科学的。因为就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来说,二者是根本不能互“变”的,物质既不能“变”精神,精神也不能“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歪曲了精神即意识产生过程的本质,“精神变物质”则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如果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也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观点,还仅仅是给唯心主义留下了一个缺口的话,那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则给唯心主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8.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19.
围绕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这本小册子,我省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支持者和反对者经过往复论辩,弄清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彼此间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根本分歧?看来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不打算纠缠在个别提法、表述和一些枝节问题上花费笔墨,准备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广东哲学界最近就如何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久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就这个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改造哲学体系的意见,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广泛注意。有些同志对书中某些观点和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哲学学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应哲学界的要求组织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会上几种不同观点展开了争鸣和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