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中,劳动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创生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生产与感性的双方面的同一性构成了劳动概念的内涵.哈贝马斯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作了知性解读,由此区分劳动与交往,从而重建实践概念为交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实践意义域中劳动概念的知性批判彰显了他在当代状况之下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所作出的真实努力,但同时也表明他并未从存在论高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4.
李成旺 《学术研究》2004,4(4):28-32
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源于对哲学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之所以走出了与以往哲学家及同时代哲学家不同的哲学之路 ,在于马克思提供了内在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内在批判体现在对人、社会和实践的科学解读中 ,必然要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在批判避免实践主义和理论主义是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申庚科 《理论界》2010,(3):22-23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6.
针对20世纪西方一些社会思潮对马克思哲学的生产概念庸俗化的狭隘理解,本文指出,澄清这一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的先决条件。文章在认真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基本结论:马克思从未把生产实践归结为人类永恒的劳作活动,也没有把生产实践等同于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而是突出强调了生产实践的社会关系性内涵及其不断变迁的再生产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产实践概念,归根到底是以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张弓 《云梦学刊》2008,29(4):85-87
马克思的实践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逐步形成和成熟的.1841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之中初次运用"实践"概念,并且在理论批判意义上初步确立了实践观点,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不断接近生活,干预生活,了解牡会和无产阶级的状况,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做好了生活和思想的全面准备.马克思实践观的准备给实践美学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规定了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现实性、科学性、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9.
钱学平在《求索))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科学的实践概念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改造。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先使用,但在哲学史上,把实践看成是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下的人类的客观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则是马克思的创造。首先,科学的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系统结构的总体性范畴。全部历史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它们…  相似文献   

10.
刍议作为当代存在哲学之基础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样式--实践出发,通过哲学对人现实存在的本质提升和经济学维度剖析,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困境,踏寻出实现人道关切的实践通道,从而将以往人道主义从伦理道德假说改造成科学,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成为超越人类困境的指针和当代存在哲学这一主流的基础和源头.但是,当今人们对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解读深陷于近代形而上学的误读之中,澄明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当代性意义不仅在于对存在哲学的廓本清源,彰显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被遮蔽和误解的当代性,更是超越当下时代困境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刘国章 《学术探索》2008,1(2):13-18
以认识性思维有意无意地遮蔽建构可操作的实践观念的实践理性思维,以改造性生产实践有意无意遮蔽认识性实践,已经是传统哲学思维及其理论脱离现代社会现实的明显缺陷,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长期被形而上学地解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联系世界全球化的现实,重新全面认识和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地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阚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中的实践概念,事实上已经成了国内外学界解读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不少学者由此而构建起了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解读范式.本文指出,此时的马克思尽管试图运用实践概念来颠覆资产阶级的市民实践观念,但他实际上尚未理解后者由此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也并没有从这种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建构对后者的批判,因此,他此时的"实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后市民"意义上的概念,真正的马克思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这样的实践概念之上的.由此,本文还对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言说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重读马克思经典文本、返本开新,是新世纪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依据经典文本,学界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不同维度对新世纪以来马克思实践概念解读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当前该论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创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格鲁内尔运用分析哲学的套路,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肢解得面目全非,我们却从他所依据的马克思文本中解读出另一番景象。马克思虽然没有一本专门论述历史的单独著作,但他的历史观思想却自成一体,是在实践的基石上来论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格鲁内尔不懂得马克思实践的观点,也就不懂马克思哲学的体系。马克思是用实践去解读历史,而非对历史加以抽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从劳动概念入手全面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其成为唯一的一门历史科学.但在反思资本文明、批判现代性以及为人类谋划未来的过程中,马克思哲学由以出发的基础--劳动概念在当代却引起诸多争论.所以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劳动概念,对于进一步澄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具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却比较混乱,这是由于忽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劳动和交往维度的辩证关系造成的。劳动和交往在西方思想中是绝然分离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超越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劳动和交往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对实践概念的辩证性分析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了戈德曼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史的看法.他以事实与价值的一元统一的科学人学为逻辑尺度,区分了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二元论情境,以及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的基本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更具有现代存在论的意义和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解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论纯粹的存在论违背马克思哲学原则的实质.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完全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理论模式,并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实践存在论意义上的新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