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言词语的注释尚欠准确。课文里有些词语用的是非常用义,不加注释就难于理解或容易误解,而教材又略而无注。这些都给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便。本文对一些词语在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语文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部颁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几条文言文的注释似乎值得商榷。 一、《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课本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详审文意,这里并不是使动义,课本释义不确切,也不符合语法界对使动用法所下的定义。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王力主编《古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与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过程中,觉得其文选的两条注释值得商榷。其一: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其注释[4]对“楚子使与师言曰”的解释是:“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释“与”为“跟”。我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词语的注释,由于一些人习惯于因循陈说,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所以常常使一些古代词语注释错误,甚至于常常把一些本来好懂的词语,解释得令人莫明其妙。本文试图提出几例,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古汉语工作者,深知文言学习对现代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重要,现行大中学教材文言课文及注释又在文言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中学教材所选文言课文都是历代精萃所在,文后注释也已千锤百炼,但笔者基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由衷地希望能更为完善,自璧无瑕。在教学和阅读中,每当觉得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不揣浅陋,一一记下,以与同行商  相似文献   

6.
谈《六国论》课文的一条注释郑宝升高中第四册课文《六国论》中有这么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对于“速”字,课文的注释是“招致,动词”。如果按课文注释,全句译意应为:“等到燕太子丹以荆卿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显然,这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归国田居》组诗的第一首,开头四行写自己辞官归田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其中“一去三十年”句中的“三十年”,应如何理解?据[宋]吴仁杰《靖节先生年谱》的说法,认为“一去三十年”句“当作‘一去十三年’”。理由是:陶渊明在诗中说自己年轻时是喜爱丘山园田的,后来却出仕做官,误落了尘网。误落尘网多久呢,三十年。这“三十年”吴氏认为有问题。吴氏推算,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癸巳(公元三九三)出任江州祭酒,到乙巳(公元四0五)辞掉彭泽令归田,做官做了十二年。而《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了《许行》(《孟子.滕文公上》)篇,其中对“放勳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一段话作了如下注释:劳(lào),慰劳。来(lài),使……来(来归顺)。匡,正,使……正在,即纠正。翼,保护。自得,指自得其善性。振,救济。德,用如动词,指对人民施恩惠。根据这些注解,上面这段话应理解为:“慰劳他们(之──指老百姓),使他们来归顺,纠正他们,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得其善性,又从而救济他们,对他们施恩惠。”细加推敲,这段话显…  相似文献   

9.
出于教学和面向中学实际的需要,笔者常翻阅中学文言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受益不浅。教材的注释准确精要,便于教学,但也不无可商之处。笔者曾作札记百数十条,限于篇幅,现仅就初中部分胪列数条,以就教于教材编注者和同志们。 《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教材注“无请”为:“不问,就是不再说话。请,问。”古书中“请”当“问”讲固然屡见,但此处释“请”为“问”或“说话”,词义过于狭窄,也不切合上下文意。扁鹊的陈述是照应前文的,特别是紧扣“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这几句作出回答的。扁鹊不面谒桓侯却“望而还走”,是“桓侯故使人问之”的原因,扁鹊必须对此作出正面回答。因此,这里的“请”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严薇青先生为1981年齐鲁书社版<老残游记>所作的注释提出了商榷质疑.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专业用《医古文》,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主编,另有北京、广州、贵阳、云南、黑龙江五个中医学院参加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包括文选、古汉语基础知识和附录三个部分。文选共四十篇,均系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名著或有过较大影响的医药学家作品,内容广泛全面,体裁多种多样,既结合专业,又兼顾文采,在过去所见《医古文》选本基础上,确有显著提高。又新增古汉语基础知识和附录约四百个古汉语常用词,这在帮助学生增进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上,可说是创举。编撰者的辛勤劳动是大有裨益于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本人在业余教学中钻研这个教材,深受教益,与此同时,也发觉一些大可改进的问题。今仅就选文注释方面,略举主要之点,向本教材撰注和讲授的同道们请教。  相似文献   

12.
(一)“敛容”.(《琵琶行》,226页注)注为:正容,显出严肃的样子.“正”表示动作或心理状态持续的过程,“敛”,收起.虽然“正”和“敛”在词意上有相交的地方,但“正”不能准确表达“敛”的意思,“敛容”,应改为“收起(悲怨的)神色,显出严肃的样子.四、“硿硿焉”.(《石钟山记》,231页,注)注为:这里指硿硿地(发出的响声).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对“焉”的解释没有异议,但联系上句,我以为注应改为”(发出)硿硿的响声”.因为“硿硿”是象声词摹写石头落地或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而不是修饰怎样发出声音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修订本)被全国四百余所高等学校用作教材,有的省市还将其列为高教自学考试读本,在国内有很大影响。但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注释不太确切,甚至有错误。今不揣鄙陋,提出商榷。一、其为死君乎?(《左传·秦晋淆之战》)注: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记晋文公。这句是说,这样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么?按:君,指晋文公,但“死”没有忘记的意思。惠栋补注:“君在殡,故称死君。”即先君之意。正确理解这句意思的关键在“为”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写过《初中文言文教材注释商榷》一文,载于《鄂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2期。现继续对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若干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和同志们。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教材注“为好”为“联欢”,不够贴切。“为好”是两个词,构成动宾关系,说文雅点,是修好的意思;说通俗点,是结为友好或表示亲善的意思。在古代,两方交恶之后,常采取这种举动(是否怀有诚意另当别论),古书多有记载。《左传·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又《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  相似文献   

15.
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重读了新出的《革命烈士诗抄》。 这本珍贵的书,于一九五九年初版,一九六二年再版。 在林彪、“四人邦”横行的年月里,连许多革命烈士也被诬蔑为“叛徒”、“特务”,这本书不仅得不到重版,甚至很难找到。打倒“四人邦”,这些鲜血写成的诗篇才得以重新和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6.
一释“一盏寒泉荐秋菊”“荐”在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中凡两见。一见于第一册刘鹗《大明湖》中“(古水仙祠)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一见于第七册鲁迅《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句.编者对这两处“荐”均注为“献给”,笔者以为对前者也注为“献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选用了一些文质兼优的浅显文言文,这是使学生了解、学习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本对所选用的古文有些疑难词句、语段注释欠详,或者注释不十分贴切,还有的课文对涉及到的古代典章制度、习俗礼教以及文字通假等今人不易理解或难以把握的地方又避而未注.这样就使得—些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有些困难,给刚刚接触文言文  相似文献   

18.
由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是一部较有影响的古汉语教材,本文试就该书部分文选注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榷请方家读者指正。一、刖刑《晏婴论季世》:“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注释:“春秋末期齐国贵族为了维护腐朽的统治,用酷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使很多人遭受刖刑(砍掉左脚),所以市场上形成‘屦贱踊贵’的异常现象。”(该书上册一四五页)今按:这里将“刖刑”解释成“砍掉左脚”,大误。如所周知,“刖刑”乃古时一种酷刑。《说文》:“刖,绝也。”“刖刑”就是要砍掉人的脚。《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献璧给楚厉王,“王以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和北京市维尼纶厂选注小组选注的《唐诗选注》,是一种较好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这本书对每首诗认真地写了“说明”,注释比较简明、准确,对涉及到的官职名称,做了详明的解释。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选注者努力的目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方便读者。”虽然如此,但注释解说仍有欠妥之处。现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提出来与选注者商榷。为了眉目清楚,姑分为四点来谈。一、诗句阐释不尽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183;卫风&#183;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183;小雅&#183;采薇》中“不遑启居,严狁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