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S6)
"悲士之不遇",是赋体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将汉赋中抒发"悲士不遇"情绪的作品内容分为五类进行了细致剖析,并论述了各类赋作的思想特色和作者心态。 相似文献
2.
瞿明刚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19-26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邱岭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75-81
与追求真实、非社会一样,以悲为美,歌唱悲美也是日本文学的三大传统之一。它的形成与白氏诗文尤其白氏《长恨歌》关系密切,而白氏《长恨歌》同时还是联结郁达夫文学与日本文学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4.
桑凤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41-44
日本文化有种种表现 ,忌讳现象尤为突出 ,这样在言行当中的顾虑、禁忌乃至回避的现象 ,既规范了日本人的言行 ,又左右着外来者的判断和观念。研究日本及日本文化 ,不能不了解日本的忌讳现象。本文试图透过日本人的种种忌讳的现象 ,探究其发展的渊源 ,进而把握日本特有的忌讳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曾应大学期间的同学日本留学生泉美之邀到东京旅游。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不忍止步。忽被一股浓郁的糖炒栗子香味所吸引循香而寻,在商品街一角发现一个糖炒栗子摊。嗯,就是这个味儿!馋虫驱使我快步日前买了一大包。 相似文献
7.
梁惠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6-9
楚音之源为南音 ,产生于南楚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 ,混融其它音乐文化要素 ,却不失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楚音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 ,与楚地之巫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与楚人没有受到儒家实践理性的彻底洗礼 ,较少精神束缚有关 ,鲜明地透射出楚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本的萌文化以东京秋叶原为中心开始流行并在亚洲甚至欧美得到广泛传播。从萌一词的起源和释义来看,该词的现代含义起源于日本动漫。萌文化在日本成人动漫游戏中逐渐形成系统,因此与成人动漫游戏的情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萌文化已发展成为超越情色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田海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10
南方楚声具有哀婉凄楚的音乐特征,为汉乐府的兴起创造了便利条件;汉高祖刘邦乐楚声,大力提倡楚歌,使之风靡整个汉宫;数十年的战争经历使得汉朝人们推崇悲音美。本文将从楚声的艺术魅力、统治阶级对楚声的极力推崇,以及汉初人们的审美倾向三方面具体阐释汉乐府诗歌以悲为美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张岳林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7(2)
鱼类的自然属性一旦和人类相联系就有了社会属性 ,两者的结合即产生了鱼文化。鱼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及人们的饮食、风俗、美术等方面都有各种表现。在表现为各种生熟海鲜的同时反映出了鱼的馔食文化 ,在表现为各种鱼祭鱼信仰的同时演化出了鱼的风俗文化 ,在表现为各种图画造型的同时展现出了鱼的美术文化。探讨鱼文化的表现领域、规律属性等 ,对于挖掘民俗文化、建设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 ,都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宪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449-452
周作人的日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研究和国民性研究两部分,文化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的,而国民性研究也主要是从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部分也正在于文化研究方面.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提倡,关于日本国民性虽也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展开.他真正投入精力进行日本文化思考和国民性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一组"日本管窥"谈日本文化书"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吴金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5):105-107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家”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71-72,77
界定了中日两国"家"概念在姓名体制、血缘关系和家业继承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儒学东传日本后产生的变异,指出其在推动日本"家"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社会结构方式、家业继承和"忠孝"观念的形成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3-86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4):170-172
茶原产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国内流行的饮茶习俗就已经传入日本。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终于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日本茶道已经发展成为融合建筑、园艺、美术、宗教、思想、文学、烹饪等诸文化风格的以饮茶为主体的综合艺术技能。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对日本文化从日常生活、民俗礼仪、文学艺术到宗教信仰和民族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揭示出日本文化个性特点。同时,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意识,肯定了日本文化的独创性和特殊价值,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打开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相互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丽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日本反垄断法律的执法模式上具有机构的独立性特征,正式和非正式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特征,注重事前预防的思维特征。由于公正交易委员会在执法中预防措施和非正式措施的采用,造就了日本反垄断法的高效和低成本运行,助推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这些措施的运作依赖于在由日本政府、公正交易委员会、相关企业共同构成的非血缘集团中,政府、执法机构和企业协调的关系。从法律文化的层面看,日本人文化心理中独特的集团意识是生成反垄断法执法模式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和屠格涅夫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描写大自然的美景以及表现美好的人性的同时。均渗透出他们内心深处浓重的悲伤情调,而这种看似相悖的艺术追求是与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分不开的。就这一切入点探讨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及他们作品中的相似性,以期在比较中进一步扩大沈从文研究的外延,确认其创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汤树德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2):85-87
楚辞名篇《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并将悲秋主题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20.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7):60-62
本文阐述了以课堂内教学的文化渗透(以关联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场景模拟教学法为主)和课堂外教学的文化补充(以开展课外阅读、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相结合的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模式,同时提出几点文化导入中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