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教师专业化为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促进教师培养模式的专业化、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加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发达国家改革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措施。以教师专业化为理念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进程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教育过度是指就职者实际资质高于任职要求,这在发达国家已成普遍现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扩招,目前已呈现出教育过度的特征,教育过度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社会资源浪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降低、加大受教育者的生命成本等.化解教育过度的弊端需要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考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基准.以渤海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个案,可以将其专业建设理念概括为: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手脑并重,“学”“术”兼备,教学做合一;“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与办学实践,逐步凝练出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即基础夯实,过程精细,终端发散;分流培养,职业(升学、就业、创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合一,学研合一,知行合一.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了教育理念“和谐化”;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流化”;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情景化”;学业评价“过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素质养成“制度化”的行动策略,这些改革的举措也为其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范例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理念、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这几个重要概念的解析 ,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文章首先对理念的含义进行哲学的分析 ,继而过度到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深刻地梳理和辨析其内涵 ,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技术兴趣"对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要由"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解放兴趣"主要内容是:解放价值理性;解放专业自由;解放生命力量;解放师生关系."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教师专业化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师教育改革:一是要建构专业化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以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三是要明确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要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五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按照专业特征衡量,我国教师还没有达到成熟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前进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发展.目前,还不可能确定一个终极的、不变的专业标准,只有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标准.专业化教师的教育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为宗旨的教育.职前,主要是重新构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在职教师主要是教育专业理论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8.
<我的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一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论述,是作者结合长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从创新的角度时教育理念进行的诠释,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思考高等教育管理的新角度.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创新的观点理解人,理解教育;二是从师资、学科、专业建设的多维关系中,揭示高等学校建设根和魂的双向建构;三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重新理解"学校定位",进而指明大学的社会功能;四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新时期高校的管理理念.理念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堡垒",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思辨、探索,进一步说明教育创新理念的生命在于其现实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化理念的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域化教育质量差异大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的优势与劣势,针对当前我国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多样化教学设计、优质化教学课程、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素养等相关举措,以促进高等教育在线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