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个地处"边缘"的欲望都市。李碧华的小说虽无很多香港背景与情节,但对"乱世"的钟情和以"乱世"指涉"当代"的目的,使她的小说成为香港的都市寓言。在与北平、上海、杭州等都市的比照中,她的小说投注于香港的意义和"映像",正是商业文化逻辑在小说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当"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在晚清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承担起开化民智的重任,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更明确的认可;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5.
以口头诗学理论为背景,从"程式"、"主题"、"故事范型"3个层面揭示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拟话本小说所含有的口头艺术特征。分析认为,冯梦龙"三言"拟话本小说保存了口头诗学特征,丰富了口头诗学理论,并对口头诗学进行了"书面化"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艰难蜕变历程,而且也证实了口头艺术影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7.
以田山花袋1904年提出的"露骨的描写"和1907年发表的小说《棉被》为论述对象,重新确认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与自然主义小说内容的关系,阐明了作为"文言一致"制度中一环的"露骨的描写"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大胆暴露,而是以语言构筑起另一个"现实"。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小说《棉被》的生成根源和流通过程,并借助"风景"的诞生过程阐明由口语文体及新的小说语言书写的《棉被》如何使"被压抑的男性欲望"这一心理成为可视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范小青的《女同志》是当代女性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唯一一部以官场女性工作与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可概括为"官场"与"情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这部以从政"女同志"为主人公的小说,又是女同志与男同志联手上演的一台"官场与情场"精彩纷呈、波澜起伏的以人物对话为主轴的小说体多幕话剧。小说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是精彩的人物对话与心理分析,这使作品颇有《红楼梦》味道。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0.
欧阳子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评论白先勇的小说闻名。她采用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批评"的"细读法",紧扣文本,由微观入手,从字里行间解读出白先勇小说背后历史文化的宏观意义。《游园惊梦》是白先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欧阳子在对该小说做出评论时,除了对其做出细读式评述外,还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引申含义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它演述了崔张爱情故事,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樊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结合,崔张爱情最后以大团圆而告终。如果我们从佛教"有漏皆苦"的角度来解读崔张爱情,不失为对崔张爱情、甚至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崔张爱情能够较好地体现佛教"有漏皆苦"中"求不得苦"、"苦苦"、"爱别离苦"、"坏苦"、"怨聚会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彝族神话《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文化积淀厚重,内涵十分丰富,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富于诗意的珍品,世界上绝无仅有。凉山州应该科学合理地打造与石尔俄特故事相关的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饰饮食等文化品牌,不断吸引外地游客来凉山旅游观光,推动凉山旅游文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婉讽说、爱情说、隐事说、感伤说、多重主题说和无主题说等。白居易在自编诗集中将其归入"感伤"类,这是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本源,研究者在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长恨歌》的本意。本文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6.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在结构上运用“或然历史”的手法将19世纪与20世纪两个时空下发展的平行叙事进行交叉、替换,最终达到消解、重构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洪纯彦逸话"是朝鲜朝中后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朝鲜译官洪纯彦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不但与历时200年的"宗系辩诬"的成功及"壬辰战争"中明军的出兵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互文性,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朝鲜族著名小说家金溶植的历史小说《报恩缎》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文性。尽管"洪纯彦逸话"以及以此为蓝本的《报恩缎》与历史真实不尽相符,但从中可以领略到朝鲜人民以至中国朝鲜族人民心中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亲华感情。  相似文献   

19.
阿特伍德在作品中融入了现代女性的观念,完成了对古老神话的颠覆,并做出重新阐释。在《奥德赛》中,故事有着两条平行的线索,一条是奥德修斯在海上的不同凡响的经历,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另一条是珀涅罗珀在家机警地与求婚者的周旋,这条线索只占了全书的很少一部分。而在《珀涅罗珀记》里,这一情况得到了翻转,虽然就整体上看并没有违背原有的情节,但由于是由珀涅罗珀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因此使主体转移到了她的的故事上面。这种重写展示了叙事策略的改变。作家们不再是摹写现实,而是把纷纭变化着的现实纳入到古老而恒定的神话系统中,从而完成了从转喻到隐喻的过程。这样既可以达到一种重塑现实的目的,并赋予现实一种历史感,或者毋宁说,给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了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珠郎娘美"是侗族地区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口传文学、史学、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珠郎娘美"五十年搜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梳理归纳,力求展现"珠郎娘美"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总结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全面综合纵深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