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的调整是外因."民工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民工潮的涌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给社会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内容.学界对民工潮现象的解释及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理解尚存在分歧.笔者通过一项经验研究对此概念进行验证,以此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科学解释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是指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民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非均衡现象。这种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工潮"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剖析民工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认为民工潮的存在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民工潮"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易地转移,为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东莞市的经济繁荣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吸纳了上百万女民工。她们虽在生活中历尽艰辛,但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自立,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展示了参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将使她们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与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应正确评价女性“民工潮”并予以行政措施与政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有形式。民工潮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重组,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民工潮引发的矛盾是工农矛盾、城乡矛盾在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民工的数量将会逐步增加,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矛盾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如何协调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将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工潮”和“民工荒”都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现象。为研究非均衡现象的产生原因,通过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的修改,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工流动模型,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农业部门人口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部门消费价格指数、加入WTO、农村新增劳动力高峰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一种价格波动情况下的“非均衡”民工流动。  相似文献   

7.
以"民工潮"为视角,通过描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探讨"南巡讲话"对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国当前所经历的"民工潮"既是二元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也是经济制度历史安排的遗产,同时还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历史挑战,中国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产物,“农民工”则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江西姚圩镇农民凭借改革开放的动力,先后在深圳特区、自己的家乡建立了“深圳一条姚圩街”和“姚圩一条深圳街”。两个“一条街”鲜明地折射出“民工潮”对农村宗族变迁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减少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在经济、政治、人格等方面表现出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政策性歧视、观念偏见、利益分歧与冲突是其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从政策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建立和完善增进社会公正的有关制度、创造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有利条件、提高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尊重和保护农民工维权意识等多方面努力。农民工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才会真正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机会成本与民工潮、民工荒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工作为一支重要的劳动力大军,已经肩负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任,伴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前些年的“民工潮”和近几年的“民工荒”都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当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进入产业工人行列形成“民工潮”,应适当增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进而对民工潮进行“削峰”;当农民工“用脚投票”,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形成“民工荒”时,应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降低其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1.
进城农民社会保障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政策思路进行了设计,并提出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发达地区率先实现进城农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以及筹措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制度,不仅关涉到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化,也关涉到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在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设计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方案,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筹措方式。另外需要研究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乡—城”迁移假定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假定遮蔽了实践中农民迁移方向的多元性,阶层分化是基本影响因素。以武陵山区龙马乡为例,田野调查发现公共品供给贫困,农民普遍要求迁移。然而实践中农民迁移路径受制于农户拥有的初始资本和可持续生计来源,不同阶层农民的迁移路径呈现层级性。农民迁移在目的地上表现为从城镇、中间集镇到中心村的地域层级,各迁移路径性质分别是非农化迁移、过渡性迁移和农村内部迁移,这种农民迁移实践可以归纳为“层级迁移”。层级迁移是农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民迁移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信条,现代平等权已经从形式性平等过渡到实质性平等,从要求适用法律平等到要求立法平等。作为新一代人权的社会权,苛以国家积极的作为义务,以保障公民实质性平等权利的实现。当前,这种平等的社会权利在中国广大农民身上仍极其欠缺,因而亟待法律对农民的社会平等权手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贵州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借鉴Grannovetter嵌入理论的观点,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农村嵌入性因素在推动和阻碍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维度内容,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收集的43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研究结论对城乡协作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挽救江南农村经济,在国民党政府的倡导下,江南地区农民银行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江苏、浙江两省农民银行在组织、经营上各有特点,它们对江南农村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江南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民以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社会互助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中的社会互助,指的是新时期以来农村社会中农户之间进行的正当的、有意识的互相帮助、互相援助的行为,社会互助与社会救助有五个方面的区别。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经营中的互助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互助行为、急难中的互助行为,互助行为有普遍性、关系性、交换性、即时性等特点,互助行为对农民和农村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需进一步引导。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大革命前后广东农民外受帝国主义之经济侵略,内受军阀、地方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经济状况十分恶劣,这是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