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始终与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观张学良的戎马军旅生涯,他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善军队素质、造就军事人才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军事技术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训练精兵强将;在军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为民族争生存;在军纪风纪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造就文明之军人;在军队文化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培养有文化的士兵.张学良的军队教育理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诠释着他抵御外侮、强国富民、抗日救亡、复兴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达到"促成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对张学良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教育经费投入,强调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等思想的探讨,以及对张学良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实践的分析,探究了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将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及实践与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相比较,旨在表明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的超前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当年,在他与杨虎城的领导下,发动了有名的“西安事变”,之后,虽然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形成,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他自己却终生身陷囹固。人们常常怀念先生的爱国功业,但却很少重视他对国民教育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东北大学的西迁和兴衰历史,回顾张学良将军文武并重,为振兴东北而发展东北教育;为“复我河山”而将东北大学西迁,从一个新的角度肯定了张学良在教育方面的功绩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6.
武汉时期的张学良将军几乎是史学界研究的空白。其实,这一时期是张学良将军爱国主义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逐步升华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张学良从欧洲回国。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统率十几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红军。在内战第一线的实践,使他对自己、对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及对根据地的人民,对中国的社会、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对东北军的改造、对农村的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发展体育、卫生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本文拟对这一州期张学良将军的思想发展,略论以下  相似文献   

7.
一、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位忠诚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虽然出身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家庭,但是,他的思想却与他的父亲迎然不同。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19hi年6月3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他少年时代,正是列强瓜分中国,日俄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入东北,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年代,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接受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思想。他的启蒙老师是东北宿儒杨景镇、宋文林、白永贞等名流学者,这些人经常向其灌输历史知识,加之东北经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了摆脱日本的控制,毅然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他对内进行"东北新建设",增强东北的实力,以抵制日本势力的入侵;在对日外交上,他设法限制或抵制日本在东北的权益,甚至公开实施对日抵制政策,并支持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对日抵制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维护了国权,促进东北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日本的极大恐慌,日本以"中国官民共同排日"致使"满蒙危机"为借口之一,打造战争舆论,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顺应了历史潮流 ,避免了一场军阀混战 ,实现了中国统一以及维护和稳定了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易帜”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张学良个人都是有益的 ,最后得出结论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教育思想中,主张男女平等、注重女子教育的特点十分突出。主政东北后,张学良冲破禁锢,大胆发展女子教育,在东北大学各系招收女生,开创东北女子高等教育新风尚,创办同泽女子中学,并亲任董事长。他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既源于"西学东渐"带来的"兴女学"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和辽沈地区女子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超前性以及他自身振兴东北、抵御外侮、强国保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行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责任原则,规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的责任;二是德治原则,主张执政者要为政以德;三是"教化原则",强调执政者要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今天,孔子的这些行政思想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所体现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认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目的,树立以启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的需要;教育节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节律相统一,实现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但他在有关文化建设著述中却精辟地论述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速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和谐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个人及家庭身上。晚清名儒重臣曾国藩在教导子女的言谈身教中所包含的修身养性乃自我和谐之本、孝悌乃家庭和谐之道、谦敬真诚乃与他人交之良方、廉洁奉公和施行仁政乃社会和谐之源等有关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概念,但他在有关文化建设著述中却精辟地论述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速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又接受了近代启蒙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他的“大本大源”理论为基础,并以重视教育、组织团体、利用报刊进行文化宣传等为具体的方式。为达到通过道德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又提出了以“三达德”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素质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7.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重视脑科学发展的成果,并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命题。他认为美育在各育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类掌握现实的特殊形式之一,它将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升华为更高境界。他的中和美育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文明的创造。曾繁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提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18.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把教育放到美国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突出地表现在他教育理论建立的哲学基础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 ,值得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是其以血性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重视利用自然物质环境,也重视营造学校人文心理环境、社区环境,以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为基础,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