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与梁启超是晚清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章是经古文学的殿军,梁则属今文学派,并倡导学界革命,具有非凡的思想启蒙意义。章、梁间的交往分分合合,最终成为挚友。另外,二人间还有一段鲜为提及的学术合作史实,对于认识二人的学术史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思想家梁启超以"人"的改造为核心,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中,以一种全新视角,对晚清妇女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即国民之母,女子国民和新民。这对晚清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实现人的近代化,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高旭充满变革精神和时代气息的诗作屡屡见诸《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及《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成为诗界革命阵营的后起之秀。高旭见诸其他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报刊的大量诗作,同样受诗界革命时代精神之影响,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然而,长期以来,高旭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之关系这一文学史线索却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5.
晚清早期"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有"天下"而无"国家",国家认同隐匿而模糊。列强入侵,社会剧变,在抵抗外辱的斗争中林则徐开始游移在觉醒的边缘,通过翻译西报、西书、西律引进外面世界新知,既是制夷之策,也启蒙了"世界之中国"国家认同观念,肇启了新的国防、海防主张,确立与维护了国家的国际认可。自林则徐始,由"天下"而"国家"的意识渐渐明晰,王朝国家观念开始被打破,朝廷与国家开始在政治层面、学理层面被严格区分开来,世界之中国的国民国家观念初步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晚清的三次政治变革,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政治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转折时期,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清流派,在应对西方的冲击方面,首先考虑的是从传统的治国理念中寻求“良法美意”,对弊端丛生的政治体制进行修补。随着对西学认识的加深,尤其在实际事务中深深感受到固守传统已不敷实用,他们在坚持“体”不变的前提下,变通学习西方的近代先进科学技术,并且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提出的政治变革思想越趋激烈,从起初的变“器”到后来的变“道”,清流派的思想立场在晚清政治变革中节节蜕变。  相似文献   

7.
晚清有一类特殊的小说现象——标"新"小说,其肇端实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这篇小说的诞生与梁氏长期以来的求"新"意识密切相关,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中,也表现在实践上,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推动了社会思潮的转变。《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酝酿已久,在小说变革接近临界点时刊发,是"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亦开启了标"新"小说的创作风潮,并对这类小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民主宪政是由地方和中央的分权与制衡发展而来的。地方自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是宪政中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晚清在内忧外患之时实行地方自治有力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宪政的先河,对中国民主宪政的萌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女学生同时拥有闺秀和新女性两种不同的身份。一方面,她们是来自士绅家族的闺秀,幼受庭训,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遵守传统女德观念;另一方面,女学兴起后,她们又进入女学接受近代女子教育,被塑造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拥有启蒙女界的自觉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在女学生繁荣的写作背后,两种身份并存共生,分别于公、私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在道德层面实现了新旧两种身份书写的互动与融合。晚清女学生写作背后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是晚清女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身份认同的缩影,她们的努力与尝试体现了女性智慧与女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和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逐步动摇并解体,银本位的货币运行原则最终确立起来.晚清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变革是货币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银元、铜元、纸币等新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及其对银两和制钱的替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清末的货币流通量.  相似文献   

11.
晚清"乌托邦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适应了中国人在当时构建民族国家的需求,其中包含了知识分子渴求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因素,知识分子也在文学世界当中,通过多维视角和多层次对民族国家的具体形态进行了描绘,丰富了晚清民族主义的含义。晚清小说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想经由报刊传播和小说的阅读而进入大众之中,在推动民族主义从思想形态演变为社会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工具论观念的影响,学界对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政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从乌托邦思想理论的视角考察政治小说的存在理由。作者认为,政治小说是晚清精英知识分子乌托邦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摄影术诞生。时至今日,前人已从史实、艺术或技术等方面对摄影术做了较多研究,但其中关于摄影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讨论甚少,缺乏全面系统的学术梳理。现以西方摄影术的产生为背景,探讨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结束(1840—1890年)期间,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及其特点。随着鸦片战争爆发,通商口岸开放,各国传教士、商人、猎奇者等纷纷来到中国,也正是他们实现种种目的的同时,把新的技术传入中国。其中所涉人物众多,途径复杂,传入的时间、地点表现为先东南沿海城市、后北方重要城市,服务对象是先少数人,后大众百姓。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新知识群体的崛起,现代印刷业的进步,报刊语言和文体的成型,都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天下"到"万国"和"世界",由历史循环论到历史进化论,晚清报刊的时空转换和时空想象同时也催生了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在办报办刊理念上,晚清报刊以"通上下内外之情"强国,以培育"国民精神"建立国家认同,以"改良思想"救国,以"正确、适宜"之独立言论报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晚清报刊不仅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现实基础和观念前提,更为"想象中国"进行舆论造势,成为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的引擎和载体。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教会及教士在中国设立许多出版机构,出版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大量书刊,并通过赠阅等手段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无疑是为传教服务的,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正面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其二,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三,对晚清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革命报刊作为革命志士宣传思想、营造社会舆论的重要媒介,一直受到史学界与新闻学界的高度关注。民国学人认为革命报刊有“缔造民国”之功,对其进行初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模式影响,笼统给其标上资产阶级报刊的刻板标签。改革开放后,学界开始以新理论、新角度研究晚清革命报刊,涌现出大批学术成果。梳理晚清革命报刊研究史,能开阔中国新闻史研究视野,对当代深入探讨清季社会变革与民国社会思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初期.甲午战后,严复、梁启超等人将其从西方引进中国,并结合国情有所侧重和修正,很快引起共鸣.但是,在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上,他们忽略了西方自由主义中注重个人主义的倾向,强调自由的有限性,且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影响了此后自由主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晚清时期初出国门的外交官以"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的切身感受,记录了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这些认识尽管不免肤浅,甚或谬误,但为后人留下了研究异域教育的最初文本,在中西教育交流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所谓“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以及相关的操纵策略。文章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在其翻译活动中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同时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