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正>在人类进化史上,火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照亮了人类通往文明的道路。"是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是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类扩大了居住范围,开始了定居生活;是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延长了日常生活的活动时间,减少了对黑暗的恐慌心理;是火让人类得以制造陶器,冶炼金属,  相似文献   

2.
申请赴台历经了一番"磨难",台湾之行收获颇多,在岛内感受了其交通的便利,留下了对其大学的印象,进行了难忘的研讨会,领略了其学者们的风采,与台湾亲密接触了一回.  相似文献   

3.
为了顺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湖北省近年来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了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此,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工作标准,并采取了典型示范、培训骨干等方式,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推动了此项活动实践水平的提高。这项活动,弥补了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听说湘西发现了南长城,那是今年五月的事。身为湘西人,我们习惯了向往山外的世界,习惯了朝圣般地拜访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对身旁的历史遗物却少了份认识,少了些关注。 南长城是不是同北方长城一般巍峨、雄伟?南长城到底分布在哪些地方?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邀上两三个好友,背上相机,我们踏上了寻访南长城的旅途——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160年前,洪秀全在桂平金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太平天国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反帝反封的辉煌篇章,它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革命排满",并为他们领导和发动武昌起义铺平了道路,而特别是太平天国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策略的重要来源。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故乡的年味     
刚进入腊月,我就嗅到了腊肉的香味,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年味是什么?年味是沉淀了千余年的民风民俗,年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凡事缺少了文化内核,也就变得空洞。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五世达赖喇嘛取得藏传佛教教主地位,壮大了格鲁派,成为蒙藏精神领袖,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对喀尔喀、卫拉特诸部,产生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五世达赖喇嘛对清廷的尊奉,也加强了喀尔喀、卫拉特诸部对清廷的向心力,稳定了蒙藏地区和平局面,为清朝最终统一北部、西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阳光洒下,我看着蒲公英温暖的黄色慢慢枯萎,鲜活的绿色日渐饱满,似乎是黄色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成全了绿色的张扬,才造就了一颗蒲公英。就像海定那些可爱的人们,充实了我那些枯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汽轮机凝汽器水侧污垢的形成及危害,对污垢的形成种类及其所产生的危害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对纽带装置除垢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定民族的服饰能准确传达出这一民族文化体系的特征。本文以土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以现象社会学中的行为意义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土族服饰图案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的梳理,探索土族在民族过程中的具体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人类学视角考察了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与蒙古语关系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蒙古语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前景,并就民族与语言关系的有关理论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温士贤 《民族学刊》2012,3(5):52-59,93
《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研究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参阅中外有关民族关系研究的文献.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冀对同仁在该话题与背景下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包括源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社会学族群关系同化范式、权力—冲突范式,并回顾了人类学领域族群性研究的相关启示。传统的客观特征论与晚近对主观认同的强调构成了族群关系与族群性研究的两种主要的分析框架。晚近的研究,强调在民族国家背景下,考虑资源竞争和权力关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phenomenological reconceptualis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Drawing upon a case study of a family originating in Calabria, Italy, and living i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I consider the way in which the three generations perceive their ‘being ethnic’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first-generation participants were born in Italy and migrated to Australia during the 1950s; the second generation are their children;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findings show a widespread intergener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ity as ‘being Italian’, which, however, has different meanings across the three generations. This depends on the participants’ phenomenological perceptions of being thrown into the world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J. Macquarie & E. Robinson, Trans.). New York, NY: Harper]. Some 40 years after Huber’s [(1977). From pasta to Pavlov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alian settlers in Sydney and Griffith. St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study about the assimilation of Italian-Australians published in her book From Pasta to Pavlova, the present paper shows a movement from pavlova to pasta, especially by the third-generation participants, who experience a sense of ethnic revival. Essential in such a shift of ethnic identity is what I refer to as institutional positionality; that is, one’s perceptions of the position of one’s ‘ethnic being in the world’. This is investigat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sociology of migration, including the Bourdieusian conceptual apparatus of capital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Press], a Heideggerian existential theory [Heidegger, 1962]. Such a juxtaposition provides further reflexivity through a reconceptualisation that considers the role of ontology in the sociology of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在我国经历了由原生概念体系到近代民族定义的探索,体现了我国民族理论体系构建的“中国化”过程。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标志着我国对民族概念及其定义的中国化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据此对近代以来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回顾,认为:党中央对民族定义的阐释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表达了我国对民族概念的话语权,突出了国家安全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它将有利于我国民族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3,78(2):36-46
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起义及逃避政治改革等诸多原因,云南回族穆斯林曾先后多次由开辟已久的西南丝路通道迁入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并进而形成两个定居境外的回族穆斯林派生族群———"潘塞人"和"秦和人"穆斯林。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潘塞人"、"秦和人"的迁徙历史、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云南回族迁徙东南亚的历史脉络,为回族学跨境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时间为自变量,空间为他变量,辅之田野方法,方可促成对壮族习惯法演化机制的立体解构。就实践表征而言,壮族习惯法并非静止不变,它既与本民族在区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经济活动、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族群在面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竞争、协商与妥协。"国家在场"对壮族习惯法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复线逻辑,并聚焦于载体重构、机制再造、属性蜕变三重维度。在壮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应实现三个转变,即支配逻辑层面的"效力外溢"到"效力紧缩",传承策略层面的"单一型范"到"兼容并蓄",生存契机层面的"法律一元"到"多元司法"。  相似文献   

20.
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城市中流动人口的问题。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市社会,外来回族穆斯林通过各种方式建构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本文以桂林市外来回族穆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饮食等体现其族群边界的最为突出的符号和宗教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其社会网络建构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