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厚梅 《老年人》2005,(3):31-31
记不清穿过多少双母亲做的布鞋了。反正在17岁前,我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去了重庆,才换下布鞋穿皮鞋。 从重庆第一次回老 家,我的脚上是一双锃亮的黑色高跟皮鞋。母亲看着那又高又细的鞋跟,不无担忧地说:“这鞋穿着怎么能让人踏实呢?没踩稳,岂不要摔跟头?”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堆布鞋来,有冬天穿的棉鞋,有夏天穿的单鞋。一针针,一线线,依 旧是那么精细。母亲说,每年春节都以为我会回来,所以每年都照旧为我做鞋,谁知我3年才回来一次。说着,拿起堆在我面前的一双双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然后又默默地放回柜子里。那年的我,没有读…  相似文献   

2.
冬天来了,大家都想买保暖实惠的棉鞋。那么,只卖二三十元的便宜棉鞋能穿吗?记者随机在市场上买了一双25元的棉鞋。商家说,这双鞋是皮面、羊绒,而且还结实。然而,专家告诉记者,这双便宜棉鞋的鞋面是革的,里绒是化纤的。之所以摸上去感觉很柔软,是因为鞋里垫了一层泡沫。相对于真皮棉鞋,革面棉鞋不透气,捂脚。那么,鞋里是羊毛还是化纤,又要如何区分呢?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化纤烧起来呈胶状,有一种刺鼻的味道;羊  相似文献   

3.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电话     
母亲的电话邓皓我们家安上电话,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只是高兴,而对于母亲来说,便是新奇了。母亲对于电话,连见都没见过。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呆在农村。住到城里来,也只是我好说歹说让她为我带娃儿。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不喜欢墙上贴的画,不喜欢花花绿绿的地板,...  相似文献   

5.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在给报社投稿的同时,也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匆忙之中,装错了信封,把投往报社的稿子寄给了母亲,把写给母亲的信寄给了编辑。不久,我收到两封回信,一封是母亲的,母亲知道我  相似文献   

7.
爱情面条     
贾乙 《老年世界》2009,(11):25-25
待到一个苹果被吃下一半或是三分之二的时候,就见到苹果核了。面对苹果核,我常想起我的母亲。母亲吃过的苹果不多,一个苹果常分两次吃,一次只吃一半。  相似文献   

8.
正我母亲住过两次院,一次在城市医院,一次是乡村医院。住城市医院时,同病房的是幸福的一家人。住院的女人六十来岁,儿子三十来岁。儿子把母亲当女儿般照顾,一会儿讲笑话,一会儿做鬼脸,逗得母亲哈哈大笑。煲汤、洗脚、擦身子、按摩,细致入微。我母亲看得目瞪口呆,因为在乡下,她从没见  相似文献   

9.
珍爱拥有     
母亲总爱唠唠叨叨的。对于她不厌其烦的叮三嘱四,我很是反感。连母亲叫我雨天带伞,天凉加衣之类,我都爱理不理。我还时时同母亲顶嘴,惹她生气。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静静地离开了我,面对凉雨,再没人嘱我打伞,面对天寒,再没人督我加衣,我才懂得母亲的絮絮叨叨之中,隐含了怎样一种深爱。阿峰是我好友,我们曾经甘苦共享,一同度过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但因为一次误会,我却同他吵得天翻地覆,誓不两立。后来,我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却又不愿主动认错。然而,阿峰却在一次突来的车祸中,不幸丧生异地。我不但痛失了一位难觅的好…  相似文献   

10.
人可貌相     
正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个链接,我一看标题便顿生愤慨。又是一起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事件。施暴者被网友人肉搜索出了一张正面照,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长得漂漂亮亮的,而且面带笑容,怎么看都很难和那个恶老师画上等号。正纠结着,恰好母亲从厨房收拾完碗筷来到客厅。我知道教了一辈子书的母亲眼光一向很准,我赶紧将手机里那个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儿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狄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相似文献   

12.
<正>来自读者的困惑: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照例是个洋溢着温馨的日子,这是属于全世界母亲的节日。这一天,我带母亲去医院做了半年一次的身体检查。母亲的乳腺有些增生,这让我非常紧张,生怕发展成乳腺癌。我不知道从乳腺增生到乳腺癌之间的路程要多长,我又该怎样爱护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母亲老了     
母亲老了。这是我此次探亲回家庆贺大弟得子时,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的。那天,母亲跑前颠后地张罗忙碌,大弟影子似地附在他的身后,茫然不知干啥才好。等到一批批客人酒足饭饱离去时,母亲才一脸倦容地陪我小坐了片刻。母亲穿的是一双洗得发白了的军鞋,那还是我刚入伍那...  相似文献   

14.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5.
为母亲梳头     
母亲耗尽了她的黑发与青春,我们何时能自觉、简单地报答她?哪怕只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时,有一天,我偶然听到她对别人说:我现在最怕、也最难的事是梳头,两只手好像有千斤重,举不上头,每梳一回,都是疼痛难忍、满头大汗……可我每次去看母亲,见她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1999,(3)
快半年没回家看母亲了。这期间,母亲倒是进城来看过我两次。我不是没时间,而是与母亲之间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了。几年前,妻子说很希望母亲来给我们带孩子,而我并不希望她老人家来,我的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排斥。表面看来,我是一个孝子。父亲在世时,每次回家,都有一...  相似文献   

17.
外婆70多岁时,病得卧床不起,真难为了膝下的儿女们。一开始,外婆是由母亲和她的几位兄长轮流奉养的。后来,母亲从单位退休了,再加上几位兄长都添了孙子,照料外婆的重任一下子都压到了母亲肩上。开始我也为母亲鸣不平,说了几次,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倒一脸严肃地反问我:“你老这样说,不会是以后我老了,你不想照顾我吧?”  相似文献   

18.
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呆若木鸡的身心,生活给了我一次沉重的打击。我是一个贫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老老少少一家六口。母亲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包括苦涩的心灵、忧郁和脆弱的性格。母亲是患癫痫病走的,在一个我不知道的时间静...  相似文献   

19.
母亲做的饭     
小时候,我没怎么吃过母亲做的饭,记忆里,母亲好像很少做饭.我们和外婆在一起住,父母平日都忙着上班,外婆每天在家里照顾我、料理家务,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外婆做的饭很好吃,而且因为了解我的喜好,总能做出让我大快朵颐的饭菜.相较之下,母亲做的饭就让人难以下咽了.一次外婆出了趟远门,母亲刚好休息,到了饭点,我捂着肚子直喊饿的时候,母亲才想起来要做点什么给我吃.鼓捣了大半个小时,母亲端出了一碗面,看起来却像一碗面疙瘩,可能是酱油放多了,黑乎乎的,和外婆做的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尝了一口,差点吐出来,是真的吐.母亲大概也觉得实在太差劲,便带我去外面吃饭,填饱了我的肚子.  相似文献   

20.
不熄的红烛     
张瑞洁  刘植完 《老年人》2005,(12):30-31
我6岁时,生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了。3年后,母亲指着一个瘦小的哑巴男人对我说“:快叫爸爸。”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冲着母亲嚷道:“我爸早死了,我没爸!”继父虽然听不清,但我的表情他读得懂,他一个劲地对母亲打手势,意思是说“:别为难孩子!”我不叫他爸爸,也不叫他叔叔。同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