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野心打败     
源知 《金色年华》2008,(4):46-46
维也纳最早的几家咖啡馆中,最有名的是一家位于城堡巷的叫“克拉美雪”的咖啡馆。它开业不久,即被看作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一间拥有咖啡味的心灵阅览室”。咖啡馆的客人中大多数是作家、诗人、艺术家及大学教授,他们来此主要就是想静静地阅读东西。因此,这家咖啡馆还被誉为“有学识的咖啡馆”。  相似文献   

2.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好命”,诗人自然也包括在内。作为“世人”,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命”;作为“诗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写出好诗、好文章。可是,许多诗人(这里的“诗人”一词是一个泛称,同时也用于指写其他体裁作品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诗意地栖居     
人类曾经在很漫长的岁月里东奔西突,飘泊无定,随处依赖洞穴、林木、凹地作为栖身之所,以大自然的赐予随意而居,饱吸天地之精华,当他们有一天终于伫足某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营造”的时候,那便是被后世哲学家、诗人或歌手反复说到的家。然而哲学家、诗人所谓的家,其实并不包括家中很物质化的东西,譬如墙壁、天花板、门窗和地板以及一些必备的家具和设施;哲学家、诗人所谓的家,栖居的只是想象中的心灵,情感里的驻足之所,它带来的只是书写的快感与虚幻的忧伤和美丽。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是一位谦谦长者,更是一个心灵依然年轻的诗人。南京大学是他的母校。为母校的百年华诞,他专门写了7000字的美文祝贺,校庆时他携夫人从台湾赶来,把母校当成了这次探亲的家。采访他时,余光中激动地说:“我在南京出生,从1928年到1937年一直住在南京,在这里我读了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南京是我生命的起点,是一切回忆的源头。”诗人多情,是因为生活有诗。且不说余光中事业辉煌,只要问问他的家庭生活,就可以感受到他追求的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是怎样一种心灵自由。关于婚姻,余光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家是讲…  相似文献   

5.
若干年前,有个叫伊沙的诗人曾振臂一呼:“饿死诗人!”仿佛是一句不祥的谶语,诗人这顶桂冠一下子变得灰头土脸,许多写诗的遂改行做了小说家。我不想做乌鸦嘴,当今学术虽有“失节”之嫌疑和“失范”之事实,但生生“饿死”了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写下这题目既是有感于现实,却也不排除修辞学上的考虑。明眼人一看,应该知道我所说的不是别的,正是当今的图书出版市场。  相似文献   

6.
湖湘六杰     
吴昕孺 《老年人》2008,(4):24-25
彭燕郊是“七月派”诗人。“七月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派,云集着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新诗人。70年过去,艾青、曾卓、鲁藜等大腕均已仙去,85岁的诗人彭燕郊却僻居长沙一隅,依旧笔耕不已,且常常一出手就是洋洋百行的长诗,诗情缕缕不绝,诗艺炉火纯青,决非强作“说愁手”。如此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蝴蝶是动物中的美学家,尤得古今诗人文人的喜爱。蝴蝶入联。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一联:“蝶乃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清人郑板桥题扬州芍园一联曰:“移花得蝶,买石饶云。”清朝乾隆皇帝曾出一联“花间两蝶斗”,纪晓岚对日“水面一鸥游”。《笑联新编》中有一联:“听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东晋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亭,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教育家。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入仕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乡隐居。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开创了田园诗体系,使田园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平 《职业时空》2008,4(3):69-70
诗作为诗人审美思维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美的解读。亚里斯多德认为“诗人应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因为“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貌,在求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这种“更美”就是诗人审美思维的凝结。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经典范畴,是中国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掩映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思维方式。当代军旅诗人李文朝的诗词作品中浸染着独特的审美意境。李文朝的诗词艺术以其个性化的审美思维深深地洗涤和振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获得思维之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欲望之鞭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有一次他见人画《牵车图》,“将妻子、奴婢、器具、食物尽放车中,一枯瘦男子,牵长绳背负而走。空中一鬼,持鞭驱之”。袁枚看了这幅画,甚为感慨,于是写了一首诗:“人世肩头各一担,梅花驮过杏花残。暗中何必长鞭打,就作神仙懒亦难。”  相似文献   

11.
孙玉占 《现代交际》2010,(10):78-78
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自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个词的最终敲定往往绞尽了诗人们的脑汁。动词、形容词是诗人炼字最爱,其实也有些诗人注重虚词的锤炼,“又”字就是其中之一。“又”《说文》:手也。后引中为“复,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动作的连续”,“表意义更进一层”等意义。而择用在诗词中,便有了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韵味。本文通过品味几首诗来细腻地赏鉴“又”字的诗味精义。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消极词汇的使用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世界最杰出的大文豪。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被同时代的剧作家称为“时代的灵魂”。而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十四行诗也被称为奉献给世界的“不朽的绝唱”。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为素材,从欣赏的角度分析诗人通过大量消极词汇的使用,烘托全诗艺术效果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于是自觉“老”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衰老感”。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心理老化对衰老的影响比自然老化更大,人的衰老与能力的减退,不少原因在心理方面。老年同志要善于自我调节,以推迟延缓自然衰老的进程。我愿把袁枚《喜老》诗介绍给大家,读读可能有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赵翼感时伤怀,写下了广为传颂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今,回望汶川,三年的时光让我们发自内心感慨,国家不幸社工幸!因为,悲愤出诗人,患难见社工!  相似文献   

15.
《打渔杀家》不仅京剧多有演出,而且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梆子剧种中也是常演剧目。清升平署的京剧本是现存较早的戏剧本。全剧由“得宝”“庆珠”“比武”“珠聘”“打渔”“恶讨”“屈责”“献珠”“杀家”“劫牢”“珠圆”等组成。后来,“打渔”和“杀家”两折并成一出,便是《打渔杀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诗人词家留下了大量启人心智、发人深思的故事。现拾取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木子 《女性大世界》2004,(4):145-149
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现如今城市里的买房人,言必称“小”。可“小“的仅仅是居住面积,空间分割,空间利用.空间采光……一切与空间有关的话题依然是大.大.大。于是.如何在越来越小的空间中浓缩最精致的生活,成为一道让无数现代人挠头的智力题。幸而我们的智慧与想像力总是足够大.除却最常见的木板墙隔断,拉门.屏风,门帘.甚至连鱼缸都成为了扩展空间.隔断居室的手段。当我们走进凌鸥家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她那极富想像力的隔断所折服。  相似文献   

18.
信天翁     
《社会学家茶座》2004,(6):1-1,4-6
“海上有大鸟,名日安巴铎,长随万里征,共逐风波恶。”这是语言学家王了一先生,以五言旧体诗移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醰醰有味,耐人把玩。所谓“安巴铎(ALBATROS)”,信天翁是也。这一科的大型海鸟有十余种,但都擅长飞翔,纵横四海,诗人用它来隐喻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人。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一篇报导中看到,正在风靡神州大地的健康学专家——洪昭光教授又总结出了人生健康“三步曲”:“家”、“话聊”和“男士女士”,从人生健康、心理、生活诸方面,把“家庭”提升到一个特别深刻、鲜活、创新的理解和认识的高度。就是:“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就会凄惨惨,外边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  相似文献   

20.
玉晗 《老人天地》2013,(2):45-45
人常说,进入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亦有“夕阳无限好”的赞颂。所以,在这个时候,咱老年人最好不要再去事事斤斤计较了。我们该是和命运、生活及周围人“和解”的时候了。当然,这种“和解”也不是不要原则、缺少批评的“好好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