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传统的“六书”理论体系中“形声”和“假借”之间存在着名称条例相互错乱的矛盾:“六书”的“形声”在构词上应是动宾结构,与“象声”、“相形”、“象事”、“家意”是同构关系;而按传统的“六书”说理解,却是并列结构,即“形十声”,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形声”由此而误入歧途,错领了本该属于“假借”的条例,同时,“假借”只好削足适履地被错置于本是属于“形声”的条例之前。这种鹊占鸠巢,张冠李戴的错乱,造成了许慎“六书”内部以及它与刘歆、郑众“六书”外部之间的矛盾和混乱,致使“六书”理论在整体上与汉字孽乳的实际历程不相符,所以,必须对经典的“六号”理论进行逻辑上的修正和清理,只有还“形声”以本来面目,“六书”理论体系固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才能得以呈现,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汉字的属性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毒奶”、 “小奶狗”、“小奶音”等含“奶”语词在网络中频繁使用,这些词中的“奶”发展出“加血”、“预测”和“可爱”等新的语义和用法。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奶”字古今字义演变,以及“加血”、“预测”和“可爱”的新义用法,从隐喻、联想和语言主观性发展规律等方面探析其新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和谐校园应包括“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当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还存在不和谐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师生员工齐抓共管的局面,更好地促进“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4.
市场营销战略要素“10Ps”包括了战略性要素“探查”、“划分”、“优先”、“定位”,战术性要素“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实质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本身的内部经营要素来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在当前市场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机会”与“市场威胁”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发现和选定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企业营销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和反映着文化的发展状态。透过语言,总能看到隐在背后的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价值和文化含义。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责无旁贷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等。通过分析“我们”的含义、探寻“工”、“力”、“功”之间的关系和“论”、“轮”、“抡”、“沦”、“伦”隐含的共同意义,得知“我们”之所以有两个意思,是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而“工”、“力”结合即为“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要想成功或建立功劳,必须讲究方式、卖大力气,“人伦”最重要的是要有次序。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的世界大势是“战”还是“和”?是“和战”、“两个新的冷战”,还是会回到“热战”?是“冷和”,还是“热和”?我认为,走出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从总体和主流而言,是“和”而不是“战”;“和”有“冷和”、“温和”、“变和”,应努力实现“热和”、“续和”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里存在着“错叠”和“套叠”现象。由实词和实词性词语组合而成的句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这些结构一般说来分两个部分,姑且称前一部分为“甲”,后一部分为“乙”。当一个句法结构A(包括“甲”、“乙”两部分)其中一个成分(“甲”或“乙”)是由该类型(与“A”同类型)的句法结构充任(这个句法结构的两部分相应用“甲”、“乙”表示),这就形成了“错叠”和“套叠”现象。“错叠”和“套叠”总是相伴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9.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运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运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面“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霞伯”“霞叔”的“霞”、“砣姨”的“砣”和“贺姑”的“贺”的本字。从读音、表义两方面入手,用有代表性的次方言点的材料说明,最后用《广韵》的音、义印证。“霞”可用于平辈和长辈,“砣”、“贺”则只用于长辈。“霞”的本字为阿,“砣”、“贺”的本字都为大。“霞”、“砣”应用地域较广,南昌片、抚州片、余干片等都有分布;“贺”的应用地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抚州片。  相似文献   

12.
以“体、用、造、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论”,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造”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论”,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设计的文化     
文化,是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个概念,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个左右。在中国古代,文化是被视为统治者的施正言法,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按中国文字的古义来解释:“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称之为“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概而言之,就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之发生质变的过程。而在西方,culture(文化)一词古代拉丁词c…  相似文献   

14.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15.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与“祖”意指土地、祖先,涉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信仰、礼制、仪式、社会维度。“社”与“祖”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促成的是宇宙、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混融,承载着“亲”、“和”、“孝”、“序”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调适着人地关系、人神关系、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基本架构模式。“社”和“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核心与载体,其所秉持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尊崇的。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奥尔曼教授,强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特“抽象”,即从“宏大的范围”、“资本主义的概括层次”和“无产阶级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资本性”和“阶级性”诸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专业课程思政应以挖掘课程内在育人元素为主,结合情境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避免“贴标签”、“两张皮”和“硬融入”。固体力学边值问题是“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固体力学类课程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思想为“平衡”、“协调”、“本质”、“自由与约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结合教学情境,去影响学生追求卓越而不失衡的人生,卓越是目标,不失衡是底线;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使之不发生“裂纹”;面对外界的干扰、诱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懂得敬畏规则和红线,懂得自律即自由。  相似文献   

19.
带兼语的“使”和“让”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动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动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而“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第一“大政策”:“先富、后富、共同富”的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第一“大政策”具有时代性、国策性、战略性的特征,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建新工程和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作用。实施第一“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坚持和贯彻落实第一“大政策”必须正确把握“先富”“后富”的评判和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