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绍教 《老人天地》2008,(12):24-25
我参加工作半年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便打算春节回老家时买些礼物送给父亲(我入大学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逛街时,渐冷的天气提醒我,该买套衣服带回去给父亲了。将衣服递给父亲后我就上床休息了。躺下不一会儿,就听见轻  相似文献   

2.
官学明 《老年世界》2014,(23):20-20
参加工作后,我很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五百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给我寄钱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父亲素描     
父亲素描李晓我常常看到父亲站在阳台上等母亲回家的身影,于是就有了这篇父亲60岁生日的前一天,正是我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日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考啊!”那一刻,我突然看见父亲眼里涌出的眼花。前两天,父亲刚办好退休手续,告别了他30多年的上班生涯。...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0,(5):36-36
学指挥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乐器小组了,我想去参加。不过,乐器要自己带。”父亲递给儿子一根筷子,说:“你去学指挥吧!”  相似文献   

5.
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省钱,他把一支烟分成两次抽,抽到一半就掐灭,下次再接着抽,这样一包烟就变成了两包。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入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讲到父亲吴景中生逢乱世,青年时代怀着报国的理想,参加了国民党,当上军统天津站站长。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际,父亲为情势所迫,丢下妻儿去了台湾。此后母亲和我们几姐弟的命运历经坎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政治气氛有所缓和,我们才依稀了解到父亲在台湾后半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仁悟 《老年世界》2014,(17):9-11
机要参谋一看电文。脸色大变 19l5年,郑维山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著名的“黄(安)麻(城)暴动”就发生在他的家乡。父亲郑国棋,是参加“黄麻”暴动的老战士,暴动后,任村苏维埃主席。少年的郑维山,受其父亲的影响,13岁参加童子军,14岁参加少先队,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赤卫队副指导员的身份参加了红军。  相似文献   

8.
楚璇 《女性天地》2011,(4):14-16
儿子不知体贴,病重父亲决定带孩子远游 1994年,23岁的小学教师高名远参加体检时被查出患有乙肝大三阳,这让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他的爷爷、大伯、父亲均死于肝病,而父亲去世时年仅45岁,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中,父亲冯友兰是一个很幽默的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参加完土改,坐老乡的驴车回家,赶车的是清华一个湖南籍的教员。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2007,(8)
早就想写一点关于父母的文字,因了某些方面的原因,却迟迟未能动笔。迟疑中,父母风雨同舟六十年的钻石婚纪念日已倏然走近。父亲和母亲都是黑龙江人。父亲17岁参加抗联,在部队服  相似文献   

11.
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人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话,要他彻底交代历史问题。那是一段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家书     
去年元旦,我再次收到父亲的来信。那苍劲而熟悉的字体,如父亲刚毅的性格。书信的大致内容是希望我带妻儿早点回江西过春节。 父亲自小家境贫困,没上过一天学堂。年轻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挥过锄、犁过地、编过筐、扛过枪、入党时宣过誓、战场上受过伤……唯独没有拿过笔。  相似文献   

13.
被优雅所伤     
有个九岁的孩子,钢琴考级通过了六级。但是,他的父亲作了一个决定,不再让孩子继续学琴,并且把家中的那台钢琴卖掉了。这缘于一起微不足道的事件。孩子父亲所在公司搞联欢活动,孩子被邀请参加表演。孩子为了能在父亲公司的联欢活动中表现好一点,提前一周练习一首难度较大的《月光奏鸣曲》。到了联欢活动前,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到位,孩子自己也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父亲这一生     
卢克平 《老年人》2013,(12):33-33
父亲今年九十有四,已近人瑞之年,然而他的身板却是惊人的硬朗。父亲每天下午会去老年活动室打麻将,晚上还会戴着老花眼镜看书报。父亲同时还是个体育迷,特别爱看有中国女子排球队参加的排球赛,是“铁榔头”郎平的“粉丝”。父亲在八十九岁那年,一个人坐公交车去邮局办事,下车人多拥挤,不幸被人推搡着摔倒在地,他爬起来在邮局的台阶上坐了一会,感觉腰子疼痛难忍。我们得知后连忙把父亲送去医院检查,照片发现是骨折,便留在医院住下来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戴煌 《炎黄世界》2010,(2):26-28
陈琏——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女儿。1939年,她瞒着父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东局宣传部勒令陈琏交待“历史问题”,她从11楼跳下自杀。1979年,陈琏被平反,胡耀邦称之为“家庭叛逆,女中英豪”。  相似文献   

16.
她的父亲对她不好。什么事都要挑剔:上学说她不 上进,做家务骂她不用心,参加了工作,又指责她赚不到钱。她坐得直,说她呆板;坐弯了,又说她没有教养。一句话,只要是她做的事,在父亲眼里,没有一件是对的。她与父亲每隔一天两天就要干上一仗,是动口不动手的那种。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亲生的。 得知自己的身世,是因为无意中看了一本父亲的日记。 父亲本是上海某大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作为病人二十二岁的母亲。母亲是小镇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长得很漂亮,气质又好,还拉得一手美妙的小提琴。父亲被她迷住了,有事没事总往她  相似文献   

17.
钱国宏 《职业》2011,(19):48-48
在参加一个重要职位的竞选中,我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那个新分来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这种理由显然难以让人服气。回到家后,我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心尺     
郭领军 《老年世界》2014,(20):18-18
我的父亲1946年参加工作,走南闯北,居无定所。直到离休前的1985年,我们一家仍住在父亲单位的办公房里。离了休,我们家已不好意思再住公家的房子。为此,父亲在离休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都在为房子的事而四处奔波。房子看得不少,可没一个相中的,不是房子太破,就是价格太贵。想想那个时代,仅靠父亲的那点工资,养我们姐弟四个吃饭,穿衣,上学,哪还有剩余呢?眼看父亲每天为房子发愁的面容,我们全家人都揪着心。  相似文献   

19.
爱华 《老年世界》2013,(2):26-27
“理解”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我真正感受和理解它的含义还是在1988年,此时,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年了,但那段经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父亲1949年5月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一名战士。朝鲜战争结束后,父亲随十万转业官兵屯垦戍边来到北大荒,1959年10月为支援呼伦贝尔盟农业生产建设来到海拉尔垦区工作。  相似文献   

20.
差点和老谋子"擦肩而过"1980年,罗莎莎出生在洞庭湖边的小城岳阳,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母亲是位教师。在父母的熏陶下,罗莎莎对摄影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中学时,还曾多次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比如电台主持等,锻炼了她的"文艺细胞"。在父亲的强烈建议下,高考时罗莎莎报考了北京电影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