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相似文献   

2.
"五生"指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共生视角研究第三部门的共生内涵,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急需第三部门的"嵌入",这一组织制度创新形式的双重性是共生的根本原因,比较优势、相互需求、多重博弈使得第三部门与其他组织选择共生作为共同生存方式,并形成互利、双向、变迁、多重、地缘等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其实,早在道家思想产生之前,汉字构形中早就已隐含“三生万物”的意识。通过对有 关汉字的分析说明汉字产生之初即已有此种概念,这对于了解汉字和哲学史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出台使空间格局呈现出“三类空间”的分类管控和发展、“三生空间”的静态功能划分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尚未厘清,并且现代社会旅游和休闲短期流动对国土空间规划可能带来的难题有待解决。因此,针对黄山及其周边五镇一场这一生态、农业资源丰富的区域,基于对“三类空间”和“三生空间”逻辑关系的探讨,旨在解答这一网格化空间体系如何考虑旅游的需要、应对旅游和流动性的问题。研究发现,旅游流动会跨越“三类空间”,因此需要做适当的设施布局和规划以体现旅游活动的联动效应。“三生空间”的功能类型并非一成不变,需要辩证地、动态地看待空间的特点。因此,国土空间融合旅游的复合空间形态更值得倡导。  相似文献   

6.
以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区域的界定和治理现状,分析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面临的问题,从7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9.
国外的“三生教育”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主要突出对人的生命关注,注重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重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在对国外“三生教育”经验的借鉴中,需要结合我国实际,从树立理念、深化改革、突出实践和健全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强调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高校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工作经验,首先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意义,随后阐述了培育的内容,最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经济支持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双维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处于耦合协调状态,但协调质量不高,主要集中于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阶段,总体表现为区域经济滞后状态;2006—2013年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少数地市因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促进作用的不足而出现逆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趋向。统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的战略组合,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将原有的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有效地连接起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三大支撑带"互联互通为重点,通过国家级新区建设形成有效发展增长极,从点到线到面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一体化问题目前成为了学界的焦点,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在“双核+双子”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了“双核+七子”的发展格局,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长时期以来学界就致力于构建“环首都经济圈”,随着区域要素的变化,“经济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京津冀一体化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京津的职能向周边疏解,另一方面是京津周边城市要有足够强的承接能力.为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做好八方面的文章: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强化节点城市建设;增大小城镇密度;构建“大北京城市圈”;完善交通网络;夯实小城市承接能力;进行产业耦合;培养京津冀一体化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发展速度与原有基础紧密相关;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同质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同时,影响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的因素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进而依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促进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中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显现出区域政策精准化、城市接轨融合普遍化以及区域协作平台多元化等特征,这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增强。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着协作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等挑战。随着中心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促进市场一体化、建立协作平台、提高对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打造现代化都市圈以及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共同保护和开发等举措,发挥中心城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合肥的视角,在对区域规划调整后巢湖生态景观文化产业资源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了巢湖城市定位、城市规模、空间职能、产业发展、以及环巢湖区域的开发思路等发展战略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产业升级与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视角,分析了国家对北京新机场的要求和目前国内机场与国际枢纽的差距,提出北京新机场要从打造"航班波",完善航权及通关政策,提高中转服务水平,提升国内航空公司服务等方面着力提高国际枢纽竞争力;从国家视角,提出北京新机场要兼顾国内其他枢纽机场的平衡;从京津冀协同视角,提出北京新机场要在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京津冀机场群,构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