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徽商为着眼点,着重探讨了徽州文化发展与地域扩散间的相互关系。空间扩散表现为两种情形。从徽商文化外向扩散角度而言,汉民族于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南下移民,与南方土著融合,共同开发徽州,使徽州得以崛起。明清时期徽商历经发展、买卖货物,逐渐演变成一个显著性的地域商人团体。为使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保护徽州文化有机保护的几点建议与讨论:第一,积极申报徽州相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如何规避旅游过度商业化问题。第三,建立与实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从大尺度上探索徽州文化有机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徽州民歌为研究主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理和方法论来分析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并提出推动徽州民歌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歙县三阳村,其民俗音乐"打秋千"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打秋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其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徽州祭祀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系列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日本、韩国和法国三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认为:在日本、韩国和法国,公私法共同参与保护,三国政府都构建了中央到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管机制,由政府与民间共同出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高度重视培养全民的文化保护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举行的"逐鹿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为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政府责任三大论题,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倾向、文化遗产学学科成立的概念与范畴及课程设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等基础或前沿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何科学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范畴,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概念、范畴是什么、如何形成本学科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既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学术背景、理论参考与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行使保护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极大地推进了保护工作的发展。但该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指向错误、统筹性不足、法自主性缺乏、元理论缺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日韩等国外的经验。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立法应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理顺私益主体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用商谈理论重构保护主体构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其他法律及制度的有效衔接等。  相似文献   

9.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沛县发展的文脉。沛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持续、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古老而悠久的徽州文化中,徽州民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徽州地区的一名音乐专业工作者,深入徽州各地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徽州民歌的生存现状和有关民间歌手的情况,并对徽州民歌的境况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呼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徽州民歌,使得徽州民歌永远屹立于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孔子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鲁迅对孔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济新常态,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发展中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重点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生产性和生活性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文化+城市化(城镇化)、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农业、文化+体育产业、文化+金融、文化+中医药八种“文化+”产业方向。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的反映、规律的把握、实践的引领,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母体效应”。致力于对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宏观战略和政策进行梳理和传播,在拔尖人才、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投融资四个要素的支撑下,必将更好地释放相关政策的红利,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与河南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其他先进省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明显差距。为此,河南必须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原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实现由中原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化继承应建立在对文化及文化价值特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上,如是形成的文化继承便应是由文化贮藏、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是谓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此文化继承基本范式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文化继承主张中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建立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有助于具体的文化继承实践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大纲的实施,文化导人将更被重视.本文在文化导入的机会与角度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认为只有捕捉导人机会,才能提高交际效果;在非语言形式上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两大范畴的导入是不可缺少的.惟此,才能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广泛介入且疗效显著,引发学术界、媒体、民众对中医药现代价值和发展状况的思考与讨论。结合文化自信的战略视角,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价值与定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门户,中医药文化的承续与推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从文化创新角度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对接、融合,强化其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分重要。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思路,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创新,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才能把黄石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好、文化企业多、文化产品精、文化机制活的全省文化强市。  相似文献   

20.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倡导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三大思想障碍 ,即认定不可能有平等的文化交流 ,认定未来世界文化的大趋势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或认定文化融合的最终境界是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 ,夸大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不可译性。在对平等交流有无可能 ,无差别的、统一的世界文化有无可能 ,准确的文化翻译有无可能等三个理论问题作了辨析以后 ,作者表达了一个愿望 :中西双方回到平等交流的元点上来 ,加深了解与认识 ,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