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胡宏作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在继承二程仁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挥,使本体仁学的理论形态更趋于成熟与完善。从内容上说,他以仁为天地之心,赋予仁本体论的意义;借助于主体精神"心"的作用,使仁之生生之德能得到充分彰显与实现;他以"仁"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将其最终落实于人的德性行为。在为仁之方上,他提出一系列的心地工夫,从尽心求仁、孝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胡宏并以仁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其仁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梁,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评马里奥·本格的概念理论吴新忠马里奥·本格是加拿大著名科学哲学家,一直致力于建构一种“精确的唯物主义哲学”。他的代表作《科学的唯物主义》最集中和最显明地高度概括了他的本体论观点,阐发了唯物主义的系统实在论观点,并提出一种新的概念论思想。他以一连串的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仁""圣"字形本义及在<论语>中的实际用法,对孔子"仁""圣"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仁"是一种内在心性的终极目标,"圣"是知识才能的至高理想,它们是标准和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递进关系.同时,指出孔子"仁"的特点不在于"仁学"理论的建构及传授,而是重视日常生活中"仁"的践行.  相似文献   

9.
焦点北京     
纪念"小平百年"活动在京展开 8月1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展出的包括照片、图片、档案文献资料以及上百件文物,全面反映了邓小平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风采,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他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与此同时,北京各界也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邓小平的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隆重纪念已故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川渝两地学术界于2010年4月17日在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了"隗瀛涛与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日常生活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自然的顺理推演的过程,无需任何的助长;其二,程颐将"闲邪存诚"解释为"闲邪"即"存诚","闲邪存诚"的工夫在"闲邪""主敬","主敬"则自然"存诚","存诚"是一个无须用力的易简过程;其三,程子提出了"道物无对""物各付物"的观点,对人与物的关系进行了易简性阐释。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对陈白沙的心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陈白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勿忘勿助之间"为特征的易简的体证工夫论。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陈白沙形成了"情顺万物而无情"的致虚工夫论。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学者研究谭嗣同,多只联系戊戌变法,我们不妨从另一个侧面进行一些探索。谭嗣同目击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直至衰败,探索他对洋务运动的观点与有关行事, 既有利于开拓对洋务运动研究的视野,又有利于给谭嗣同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由西学、佛学回归儒学,将道德"根本"归之于"直觉""理性"或"生命本性",其目的也在于肯定维系我们民族生存繁衍的儒家文化传统。在梁漱溟看来,儒家学说既以"仁"言人,又以"仁"言"人心";肯定"仁"为人所固有。而这种人所固有之"仁",正是人在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根本":"一切善,出于仁;一切恶,由于不仁。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非有他也。"因此,他认定,儒家以"仁"言人,以"仁"言"人心",实早已揭示了道德的"根本"与"源泉";儒家所主张的"求仁之学",本质上即是"实践人之所以为人者"。而人们思考人的道德根性问题,其要也只在"自识其本心"或说"识仁"。  相似文献   

14.
今年适逢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启仁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张启仁同志逝世30周年,我们纪念启仁同志,追思启仁同志,非常的感慨,也非常的感动。一启仁同志是我父亲的学生,我自小就认识他,在我幼小的印象里,一眼就能看出他就是文艺作品里描述的典型的革命家。他温和、宽厚、不激烈,然而坚毅、镇定、凝重,在我里他高大,却几乎是水远微绉着眉头,很少见到舒展过……启仁同志是新中国美术队伍里的专业干部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启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其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尽变西法"的"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论传统;以蕴涵"自由、平等、博爱"的"仁"说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以"两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抨击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文论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本世纪初提出的文学及文学理论会不会消亡的问题,本文坚持一切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对颇有争议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了本体论上的清理,认为它们形成的基石都是知识本体论。在此基础上,期待建立以价值本体论为基石的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与近代精神视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及其“仁学”的内涵,在近代精神史的背景上才能得到更恰切的把握;而近代精神发展至谭嗣同也才获得了其基本的形态。谭嗣同仁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建构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近代精神视域雏形。他的以心救心之术,首次以近代的方式提出了精神的课题并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一精神视域上承康有为,下启章太炎,进而为现代精神视域的建构作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2007年是徐特立诞辰130周年,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举办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于2007年12月下旬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徐特立的亲属参加了大会。本文从徐特立师道思想、教育理论、高尚人格等方面综述研讨会各文章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9月25日,是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文学家、红学家端木蕻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文化名人,弘扬他的文学成就,中共昌图县委、昌图县人民政府主办了纪念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八十多人。来自全国的文学和红学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端木蕻良的文学成就及他对《红楼梦》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了广泛研讨。辽东学院师范学院谢淑玲教授应邀参会。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9月16—17日,由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山东大学儒学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和德州学院共同主办的"董仲舒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德州市董子书院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董仲舒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构""董仲舒研究现状与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现将主要学术观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