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框架是体现人类经验知识的网络结构,在具体场景中某些要素得以突显,以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语篇识解中,框架知识能促进语篇整体意识的形成.从框架构建的角度来探讨框架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翻译强调可读性,在目标语框架下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小说场景。在场景-框架理论启示下,在小说翻译过程中,必须摆脱源语框架的干扰,在目标语框架下找寻和原文场景最佳关联的词和句式,联想目标语框架下类似人物的说话方式,模仿他们的说话口吻,将翻译放在创作的高度进行。目标语框架下用可能的修辞手法体现原文语言的生动性和美感,为读者传递生动的场景。为了娱乐通俗小说的读者,译者需要摆脱英文长句框架的影响,简化句式,缩短句子长度,增强语言的简洁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根据框架理论,语言符号的意义来自于框架。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在目的语中采用恰当的语言符号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框架分为语言框架和文化框架。框架及其元素存在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实践不仅涉及到不同的语言符号,而且还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受原文框架的影响翻译实践中往往出现语义误译和文化误译两个方面。语义误译表现在词汇、单句、语篇三个方面。文化误译缘于文化框架缺省和文化框架冲突。框架理论对误译现象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涉及到译员解码和用译出语再编码。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的传播质量受物理和语义噪音的干扰。在英汉口译中,语义噪音干扰了译员对原语的言内、言外信息解码的准确性。要最大程度排除语义噪音的干扰,译员必须提高跨文化意识,做到从源语文化的角度解码信息;加强语境的识别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别语义,排除语义噪音干扰;树立语域意识,提高预测能力,降低语义噪音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释意理论是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口译研究与实践中研究创立的口译研究理论,关注的是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程序:源语理解、脱离源语词语外壳和译语表达.本论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主张口译的目标是源语的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产物.本文将运用释意派口译理论对“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温总理文言诗词口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进一步说明口译的释意性.  相似文献   

6.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框架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经验基础,概念是框架信息的基本成分。概念整合后的最小单位为信息单位,以文字、声音、图像、图表、动作、实物等模态为载体,表征命题,结合场景形成语篇,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本文从语篇信息发展视角,以法律图表语篇为例,研究法律信息域中图表模态语篇信息的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建构多模态语篇信息框架下的模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口译信息差是口译质量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信息差产生的原因,可发现认知负荷超载因素、认知语境因素和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是导致口译信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翻译目的论为口译信息差的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源语信息的简约、动态语境的顺应和文化空缺的弥补是口译信息差的有效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武侠小说英译因多重文化信息的负载而更为困难,而背景知识的缺失是译文读者阅读翻译小说最大的障碍。从知识系统表征的框架理论视角来看,武侠小说的译者可通过框架操作,实现源语言文化知识系统与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系统的对接,以框架对应而非语言对等为原则,实现知识系统的渐进性传递,使目标读者以较小的认知负担,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为中国侠文化的广泛传播及产业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指称理论不仅满足于描写指称词语在语篇内的具体所指,还要揭示听/读者在理解指称关系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因此指称关系的内涵应包含心理表征结构中的相关信息。构建认知框架在理解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