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内容的梳理和对比,发现健康不平等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社会后果,并且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是整体性的,是存在于包括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流动家庭全部成员身上的.通过对造成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的因果链条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发现“农民工”身上的劳动力半商品化过程是因果链条上的远端解释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正是劳动力半商品化形成的农民工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以及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缺位导致了农村流动家庭整体性健康不平等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相对集中的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是一个同社会其它过程紧密相关的、十分复杂的人口结构变动过程.这既涉及到城镇数量增加、容量扩大和规模体系的调整,涉及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又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涉及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程度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渠道、方式和规模.本文试图从城镇与农村、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上,对湖北人口城镇化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了新特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乡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省外就业比例和绝对数加大;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流动劳动力的主要载体;生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群"等.为科学、合理地从政策方面提高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构建各种有利于流动的社会制度、为非正规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现象,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又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菏泽市为例,就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双重影响展开研究.促进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回流机制;科学引导,建立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人口融入城镇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变劳动力流动的单飞模式为家庭整体流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现代化内容组成部分 ,城市化水平标志着现代化发展程度。因此 ,农村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为我国城市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英格兰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乡村社会产生"推力",城镇特权地位产生"拉力",吸引和拉动农村人口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与此同时,乡村也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城镇也存在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推力",正是在上述各种"拉力"和"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世纪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定发展,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逐渐兴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又一引入注目的现象.规模较大的回流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探析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体制政策的障碍以及外出劳动力的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扩大城镇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有关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巨额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二元结构转换的人口空间变动特征是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二元结构转换的一个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溢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先是工业部门的扩张,后是第三产业的扩张,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增农业劳动力人口需要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二是原有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也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对劳动力人口需要的相对减少和绝对下降决定于:1.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的土地,交通体系及民宅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流出高素质劳动力和农村中较为富裕的人口,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留在农村和农业中,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中存在由人力资本缺乏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循环的路径是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农业的低收入是同其低的人力资本存量相适应的.如果等量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等量收益,投入的人力资本就不会留在农村.因此,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只是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人力资本的收益问题.只有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基础上,才能留住和吸引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在农业和农村产生效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大量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人口管制的松动,在"推-拉"双重合力下,上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从而形成了浩大的人口流动潮.由于转型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诱因主要是经济因素,所以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人口流入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流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学历结构以中小学为主;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强烈,持续居住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人口出现了交叉流动:一方面,由于农村广泛推行农业联产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一般占农村人口的30—40%,高的地区达60%。这些剩余劳动力正向城市,尤其是向小城镇流动。另一方面,由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和一些中小城市工业急需各类科技人才和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通过招聘等渠道,吸引了大城市及一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从人口迁移角度而言,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人口比重低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的注脚.受阻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的缺位、错位与越位所致,分别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性障碍;城市化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市场力量推动的大城市扩张受抑.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系列制度保障,实现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8.
童潇 《贵州社会科学》2012,(10):114-118
城乡人口间的快速流动已对我国农村、城市以及流动人口本身展现重要社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城市内部大量社会问题出现,流动人口自身所受到的社会排斥都可从中找到原因.建构有关城乡人口流动的新型管理体制非常必要:一是改组国家计生委为国家人口管理总局,以统一管理全国人口问题;二是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特别要瞄准流动人口二代,通过代际政策逐渐消弭流动人口与城市原生人口间差异;四是应注重从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开放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非转农)、农村宅基地产权确立变更等政策调整方面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不同阶段作用的变化表明,土地制度变革虽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至目前,由于对土地潜在价值预期的不断升高及土地资产功能的强化,使得流动者对土地的依恋情节高涨,又成为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且这一因素与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两个基本原因,即城市户籍制度排斥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紧密相关。在当前户籍制度韧性极强的情况下,可通过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权利市场交易的制度变革,解除土地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屏蔽,实现土地财富向资本财富的转换,同时也可为农村人口、包括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以中国人口流动的经验为依据,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和菲尔茨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西部城镇劳动力市场与东部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增长率之阃的相互关系.通过计量检验我们发现,中西部就业增长率的增加对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效应比东部更为明显.由此,推进中西部城镇化战略以扩充中西部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不失为目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可以考虑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