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胡鹏林 《学术研究》2004,(11):122-125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虽然对“旧实践美学”有所改进和发展 ,但是“现实的实践性”和“生存的超越性”的对立表明他们仍然没有走出实践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超越美学”的提出 ,既是对实践美学陈旧思维方式的批判 ,同时也在探索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超越美学摒弃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把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把审美置于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的和谐层面上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3.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世纪末的交锋中更多体现为理论核心语词的更新或意义转换,后实践美学并未突破实践美学的命题限定,直面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激烈的争论并未引发思维范式的重大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争鸣向思维方式变革深化,对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现代转型的思想吁求显示出双方在理论反省后自觉的思维转换与理论重建。借助辩证思维,以“理解—对话”的方式剖析总结现实美学问题,去除体系化所易产生的理论封闭性现象,是这场美学之争取得建设性成就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文化蕴含东方古典美学的传承,追求朴实本真的精神境界以及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文章从东方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角度,概括了禅文化思想的三个层次:美学层面、自然层面和内心层面,并阐述了其在艺术设计方式、设计材料及设计主题三方面的运用,以体现禅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理念、和谐再生的环保理念及伦理道德的仁善净空理念,推进设计师在杭州创意产业背景下,运用禅文化元素来构建新的艺术设计视觉,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智慧,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试论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美学界普遍认为,先秦道家从问世伊始就自觉的服膺于美学的天命,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典范,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生命哲学就是生命美学。本人认为这种看法很是偏颇,因为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存在着自身无以克服的失误。道家思维方式可以“为道”慨之,(这里所言的思维,是广义的,并非仅指逻辑理性思维)。老子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与“为学’油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为学”就是对“知”的追求,是人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而“和谐”是一个带有美学意义的概念。将和谐社会纳入美学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美与和谐的思想密切相联的。美学的丰富内涵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深刻的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本质要求、以和谐文化为精神支柱、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既属于他的时代又超越了他的时代 ,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和未来意义。一、亦中亦西 :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对话思维方式中国当代美学研究 ,深受西方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主观派美学和客观派美学 ,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派美学 ,试图通过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来消除主客观的对立 ,但由于两者都受到“主客观两极切分的束缚 ,担心有美的主观论之嫌” ,仍未走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①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虽然也有人将其归入第四派———社…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和谐思维方式特点的深入分析,指出我们党按照和谐思维的理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以和合共生为执政理念、以统筹兼顾为执政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说明了和谐思维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8,(3):102-106
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谐文化理念包括"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与"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儒家和谐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即“道体”的最恰当描述,因此愈发受到推崇;而其中蕴含的审美属性则成为指导理学家诗歌创作的重要理念。晚明东林学派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将“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蕴含的美学价值呈现在诗歌中,体现了对先秦儒家审美传统与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周来祥是中国当代一位成就卓著的美学家,他的美学以具有严密的体系性而著称。由于“和谐”是其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因此,从其理论思想的整体来看,周来祥的美学可以说是一个在中国当代独具特色而又博大精深的“和谐”美学思想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一系列辩证发展的流动的概念范畴形式,高度概括地涵盖了极其丰富的现实审美实践的历史内容。这就使得周来祥的美学体系不仅具有着高度的逻辑性,同时也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性,而且逻辑和历史还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一般说来,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逻辑中有历史,另一种则表现为历史中有逻辑。周来祥的美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属于前一种,即是以逻辑的方式高度地概括抽象了历史的丰富内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形式虽然是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以"否定的辩证法"为主要思维方式,对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相关类型进行了独到的评论。这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在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理论范式,以及确立新的美学范式中具有巨大的阐释力量。非同一性是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非系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下的艺术构建,体现着现代随笔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美学内涵是"随便"、"松散"和"无序",而促成"非系统"这些美学内涵的形成,其背后深层因素是中国现代随笔家一直抱着致力反体系化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其主要特征,是最具有解构性和破坏力的。因而,这种以"非系统"的随笔书写方式,完全颠覆了清代以来桐城派标举所谓"义法"、"考据"、"辞章"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7.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儒家美学思想对我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和”美学思想。“中和”美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度的那样一种荚。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与艺术上,则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泉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方式上讲究委婉与喻比,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理论,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经验和分析的,与20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内在的相通,这与他后期试图建构以西方19世纪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造成一种思维和观念上的内在矛盾.这种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20.
黄辉 《江淮论坛》2005,(2):151-155
审美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活动。我们要深入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必须研究它的审美思维方式。孔子的审美活动中体现着他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即整体思维、整合思维和类比思维。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限定了孔子的审美活动,也深深地影响着以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着必要的和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