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黄晋 《学术论坛》2012,35(3):59-64
《三国演义》版本极为繁杂,版本纷争甚为激烈。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通俗演义版本类、志传版本类、批评版本类、毛氏版本类。嘉靖版本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罗贯中原版本,而毛氏版本却是流传最广最深的《三国演义》版本,也是被学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代表着《三国演义》最高水平的版本。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从小说向影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名著《西游记》以其丰厚的人文蕴涵与圆熟的叙事技巧,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取之不竭的资源;但是,不同的影视制作者在改编《西游记》时,内涵重铸的向度和外延重塑的方式却迥然相异。迄今,《西游记》的影视改编版本已有数十种,以改编方式为线索,对这些版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可以发掘出语言艺术向音像艺术转型的一些普适性规律和特有性规范。  相似文献   

3.
张扬 《东岳论丛》2011,32(2):59-62
"存疑主义"是胡适在清代朴学的基础上,从赫胥黎自创的Agnosticism这个概念中截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胡适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考证中一直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等重要论著,其写作过程和文章结构无不是"存疑主义"这一学术方法的体现。这种方法在胡适对白话小说文字的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粉保 《云梦学刊》2015,(3):146-149
一部好的译作要能成功再现原作中的人物个性。罗慕士的Three Kingdoms是公认的《三国演义》佳译。其成功的重要方面是译者能准确地解读原著,把握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微妙信息,充分发挥其英语母语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在遣词造句方面精雕细琢,运用灵活的修辞手法,加上娴熟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人物的个性,译出了他们的口吻与神态。  相似文献   

5.
坊肆以射利为计,故以商业的眼光选本刻印,而且在售卖时利用插图、评点等方式积极促销,有力地推动了刻本小说、戏曲文学的传播,亦推动小说、戏曲研究成为明清之后的显学.  相似文献   

6.
"洞天福地"是道教生命文化的一个缩影.洞穴是道门中人修道的地方,是他们祈望与天神沟通的场所,也是实现他们追求的生命终极意义的媒介.<西游记>中出现了众多的洞穴,这些洞穴是妖怪们的居所,是其出入天界与人界的通途,亦具有生命转化的功能,多层次地展现着道教"洞穴"意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将印第安原住民的神奇体验形象化类似,《西游记》第六回文本真实再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的物质性现实和精神生活.与魔幻现实主义忠实记录印第安神话传说和土著传统观念的奇异、神秘、怪诞的形象思维不同,《西游记》并没有简单记录被当时僵化的正统思想浸润过的民俗传说,而是将故弄玄虚的神奇事件和模糊呆板的神话形象根据凡俗的市民生活习俗作戏剧化处理,从而获得一种戏说民俗现实和传说的效果.这是一种将神魔传说戏剧化、凡俗化的风格,其调侃和戏谑口吻体现了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追求正常“人欲”的思潮对正统的理性“禁欲”思想的渗入性解构.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于兵家首重孙武,叙事频引《孙子兵法》,以《兵法》写人论事,妙体《兵法》理论,其所写虽然总体为文学想象中的战争,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兵法》的演绎.因此,《三国演义》不仅作为小说可以赏心悦目,而且曾是古代行兵作战的参考,实为一部通俗小说体兵书,其作为《孙子兵法》通俗化、艺术化的成就,无论在古代小说史上还是在兵学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表现古代战争之不足谭良啸84集电视连续《三国演义》从总体上讲,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了原著中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取向以及谋略智慧,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把握得比较好,尤其是曹操这个人物还有所突破。历史氛围也比...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使小说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糅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  相似文献   

13.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4,(4):142-143
任昭坤先生的《三国演义》军事校注本2 0 0 3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三国演义》研究,同时又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向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1〕之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其“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2〕。因此,从《三国演义》入手去考察三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三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小说、历史互证,犹如诗、史互证一样,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性、交叉性研究往往可以突破单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易于形成新的学术见解。可以…  相似文献   

14.
魏红珊 《天府新论》2004,10(6):113-116
郭沫若在广博深细的历史考证和文字训诂中,接触了大量古代审美对象,发表了其独到的艺术见解,触及了中国美学史、艺术史有关的重要问题。他对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器物的考证,对于了解古代“礼乐相济”的传统,了解古代道德规范、社会风习与艺术审美活动的关系,了解古代审美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6,11(6):114-119
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的沈从文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长河》。沈从文在作品中综合了自己对于“边城”世界各方面的生活体验,又调动了各种艺术才能和叙事试验,写出了留在记忆里的湘西世界的独特的生活样式和社会演变;同时他还在作品中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永恒与流变”、书写了美好的人性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从中不难看出,《长河》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应从唐五代小说溯源,而早期白话小说具有怎样的文学风貌,前彦时贤已有所论述.本文以<叶净能诗>为中心,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唐代史实及民间传说,对<叶净能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白话小说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及其塑造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备形象,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理想化的明君典型,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在近几十年对《三国演义》研究中一直以政治历史分析为主的现象,提出应该以伦理判断的方法来研究这部作品。本文首先提出应该以伦理判断为标准来进行《三国演义》的分析与研究;其次,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在《三国演义》的创作过程中,吸收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人民的朴素的道德思想,同时也受到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后,本文着重分析了伦理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杜贵晨 《东岳论丛》2003,24(5):94-98
《西游记》作者有自觉的"倚数"结撰意识,有明确的"倚数"成文、因数定象原则。这一创作意图的形成和《西游记》"倚数"结撰的巨大成功,与宋代邵雍学说有直接关系。这是古代哲学与小说的一次新的重要联姻,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