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人的欲望在西方社会挣脱了传统秩序的禁锢获得解放.追求欲望对人来说最切己,当它被宣示为人的天然合理本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欲望满足,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利益与快乐时,便成为真实的道德要求,道德相应从神圣道德走向世俗道德.跟随欲望的召唤,并没有让人就此踏上一条幸福而又尊严的道路.欲望有驱动人合作共赢、互利...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3.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调整是以人身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为人性假定,该人性假定忽略了人客观存在的精神性需要,人有时会以经济与人身利益的牺牲为代价追求精神性需要的实现,社会舆论与自我的道德评价关涉行为人归宿与爱以及尊重等精神需要的实现,因而当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相冲突时,人会以承担法律责任为代价,自觉地选择违法,从而使法律无法实现。所以,应将法律的调整与道德的调整相结合,使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统一,以免使道德评价成为法律实现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社会科学》2003,(12):75-83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 ,一方面 ,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中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义务论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害与利的比值最大的道德。反之 ,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 ,一方面 ,则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功利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治理社会是依靠道德,还是依靠刑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两种吏治情形:一种是依靠仁义礼乐等道德教化来使人民从内心萌发一种向上的人格力量,从而达到社会大治;另一种试图通过严刑峻法的镇压手段使人们服从自己。司马迁提倡刑德并重,综合治理。司马迁认为,利欲乃人的天性,他通过卜式这样一个人物,具体阐明"富之"、"教之"的富民教民思想。欲望是指人体感官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先秦诸子发起的人性之争,都把欲望归之于人性,主张遏制欲望。《老子》第六十四章说"罪莫大于可欲";法家主张用刑法制欲;《孟子·尽…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自我分裂、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涌现,意志软弱问题的严峻性逐渐上升。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不自制的严峻性,于是通过诉诸欲望概念打开克服意志软弱的崭新路径。亚氏对于意志软弱的实践指导就是:重新正视人的欲望、人的情感;人对欲望的追求是有边界而非无限的。欲望有兽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可调和的一面。在意志软弱的日常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需要想象,需要不断将自己置于真实且充满冲突的道德情境中,充分感受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极地正视内心的需求,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使得情感上获得共鸣从而克服意志软弱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与内心的自我和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展现人存在的意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有其内在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培育道德人遭遇困境与瓶颈,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1.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它与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参照系统、通过实施社会奖励与惩罚、通过调整自我防御力量来改变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12.
魏长领 《中州学刊》2013,(1):107-111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的社会关系、规约人的行为选择的两大基本文化形态和规范体系。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对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界定和维系。其不同点是:道德规范大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主要依靠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而法律则需要国家的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的强制力量加以维系。因此,与法律权利相比较,道德权利具有以下特点:道德权利的产生具有多元性和自发性、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和非对应性、道德权利的实现途径具有多重性、道德权利主体具有自择性等。对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有利于正确理解道德权利的基本特点,进而有利于促进对道德权利及其相关问题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 ,因为其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的“善”性规定了市场经济道德“为己利他”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道德内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次 ;以“基本道德”为基础 ,以“理想道德”为指导的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折射出一个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伊本对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正表明了奥尼尔对人类道德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柳潇  曹清燕  周紫薇 《理论界》2005,(11):111-112
从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过程和结构看,道德人格教育实践应改变绕开道德自我的现状。道德自我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它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诸要素的整合力量,也是青少年道德人格同一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戴无嫣 《浙江社会科学》2022,(9):135-141+155+161
詹姆斯通过爱略特评论对小说的主题意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爱略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道德关怀与道德理想。爱略特小说这一鲜明的主题意涵是她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詹姆斯评论爱略特的道德意涵不是世俗的道德教条,进而提出他著名的视角论。在评论爱略特的基础上,詹姆斯进一步厘清了道德准则和道德感,提出了道德理性与智性的概念,由此确立起他的小说理论与主题意涵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素养、读者接受等问题,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德治理概念的提出,既是直面当前道德问题的一种理论自觉,也成为改善当下社会道德状况、提升道德水平的现实课题。而亚当·斯密对导致道德情操败坏的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惩罚与正义、欲望与良知、报偿与信仰的理论叙述,对当下社会认识各种败德现象的成因以及就解决各种道德问题所能谋求的治理之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中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除需有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节外 ,还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经济道德只有渗透到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道德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为确保当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则要求经济主体对效益道德、竞争道德和利益道德有一种理性追求 ,对义利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了价值规范目标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良好的道德人格养成又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主体,在健全自身道德人格中应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积极追求善的道德生活、努力趋向完满人格和力争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社会,应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良好的道德选择环境,创设培养个体理性、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建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