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因素。“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现从文化这一层面着手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城乡关系视角分析,苏南模式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行矫正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在苏南模式的演进中,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我们既不可以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和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工程。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苏南地区更是要走在江苏的前列,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苏南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在实践中走出来的苏南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现代苏南模式要继承苏南模式的核心价值,把握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内涵,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模式的内生动力,助力江苏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主要阐述了苏南模式的历史由来 ,分析其曾经辉煌与后来相对落后的原因 ,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下 ,应该通过不断的改造、创新 ,创造出新的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5.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调整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中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避免落入中等国家陷阱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在重新考察比较东亚-拉美模式和苏南-温州-珠江模式等典型国内外区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几点关于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中国现有区域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即经济增长须内需与外需均衡拉动,利用外资的同时应注意资本的内化,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公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要动态调整和有效结合,产业调整应本土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左联时期,她的女性意识与阶级解放意识和社会革命意识融会在一起;抗战时期在延安,她的女性意识发展得最成熟,表达得最彻底;抗战胜利后,她的女性意识在强大的主流文化磁场中得到重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南五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从苏南五城市的发展模式来看,苏南城市发展服务外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演变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一种制度。本文论述并全面分析中国古代契约制度演变轨迹,揭示了中国古代契约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古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族观念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乏契约自由精神,无法形成私法自治的精神,因此,中国古代契约制度极其不发达。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现状,提出了苏南农村信息需求已然从基本需求向更高层次需求转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是苏南地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虽然当前苏南地区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还存在着农耕土地少、信息化成本高、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以及信息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但是苏南地区选择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物联网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优先建设项目选择等是创新苏南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现状,提出了苏南农村信息需求已然从基本需求向更高层次需求转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是苏南地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虽然当前苏南地区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还存在着农耕土地少、信息化成本高、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以及信息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但是苏南地区选择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物联网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优先建设项目选择等是创新苏南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的机制既有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一致的一面,又有较为特殊的一面.本文针对其后一方面,按时间顺序介绍并论述了这一地区古代封建时期、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解放初至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化的机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西藏古代田径运动的萌芽、发展、演变的轨迹,为我们研究藏族田径运动发展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镇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古代城镇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置,另一种是由“圩”、“场”和“墟”等发展演变而来。两个三角洲的城镇都处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有效管理之下,县与府(州、郡)由中央政府统一设治,农村则实行乡里亭与保甲制度,农村中的市镇与圩市主要由乡族势力控制,部分重要市镇由封建王朝控制。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后,农村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经济繁荣,工商业、手工业发达,先后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方、沿水陆交通线、沿海、大城市周围等地方。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广泛存在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基于文化资本的分析视角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初步解释.文化资本要素是决定该地区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要素流动的最终经济增长源泉.上海、浙江和江苏各省市的区域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发现,价值观的持续扩展是长三角地区的共同特征.调查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分析,显示了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本积累的基本状况.提升长三角地区创新积累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以城市群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过去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功能、特征的描述,对其空间结构演化的机理缺乏理论分析.文章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与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16个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演化是伴随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集聚势能的扩散按照城市等级由高到低,沿着点-轴-面路径,通过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不断复制来实现的.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的形成是整体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群空间体系以及城市功能互动和演化的结果;是整个区域系统由低水平的均质空间向高水平的一体化方向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政策制定者采取有效途径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大制造业中心,两地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将可能对各自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和规模/前景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确两地政府实现制造业的双赢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治理”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来衡量共同富裕,并使用了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解构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富裕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富裕表现为从上海向长江上游拓展,并沿长江沿岸城市演进,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规律;而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转移、教育投资、劳动就业和资本流动等因素实现,这些因素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之一。从产业集聚的规律入手,可从多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对各地产业集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既受益于区位优势的天然基础,也是特定制度环境下的时代产物。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活力,市场与政府是一体化的推动者,而优化资源配置则是其主要内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尽管初步形成了区际分工与合作共赢的格局,但其发展仍受瓶颈因素制约。同时,政府与市场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各异。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应立足于区域整体联动与利益分配、政策一体化等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