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力就业相互影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民工潮、民工荒、民工返乡潮的依次出现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民工返乡潮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模式提出挑战。金融危机下必须立足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目前劳动力就业形势,努力实现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劳动力剩余多.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拥有一门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可以增强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范围,从而摆脱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性矛盾是影响当前山东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从调整结构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为此,应加大技术支持,注重高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加快第二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河南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其就业容量;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产业升级将成为近几年的主旋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本文通过四川省近二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揭示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四川要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调整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质量.在就业结构优化方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显著,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就业起点高于第一产业,增长幅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力较大,高于第二产业,有超过第一产业的趋势,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起点最高,且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此外,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虽然就业结构变化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但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应进一步加强成渝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就业和谐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劳动投入的因素分解模型,从最终需求、中间投入、进口替代和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增长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第三产业消费带动就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造成了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中间投入比重下降将对未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带来挑战。在影响就业增长的几个因素中,进口替代的作用相对较小。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就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排挤劳动效应过高是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劳动力剩余多。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拥有一门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可以增强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范围,从而摆脱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郭力 《兰州学刊》2011,(9):92-96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近年来中国区域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影响就业诸因素的区域作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软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最后提出加快产业转移与布局调整;形成劳动力回流与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机制;重视"软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力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1996~2011年,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疆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自治区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其快速发展,由此促进新疆就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体制转型、历史因素、国际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匹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直接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状况得出三个结论:中国劳动力需求在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并不能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劳动力需求在区域上存在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过低;劳动力需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失衡,私营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劳动力需求复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人口变动与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在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口和劳动力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并分析了上述趋势变动带来劳动参与率过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过大、结构性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等就业效应,提出在新阶段的就业政策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3.
受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长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近五年是中国农民工就业波动比较特别的几年,一方面就业总人数依然增长,另一方面出现了就业地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供求关系的调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农民工劳动报酬与福利待遇提升不够、人格尊严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就业成本越来越高等几个方面.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应得福利和工资收入,以化解迸城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矛盾;把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工就业岗位和产业、企业需求结构进一步耦合;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农民工就业的主要产业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文章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人员比例与GDP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运用1978-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科研投入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人员比例变动均是GDP的格兰杰原因;(2)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员比例、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科研投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就业人员比例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就业人员比例上升对第二产业的增长的促进效果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能源消费量与外商直接投资正向影响第二、三产业增长,负向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科研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因此,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闲置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私人投资投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合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外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结构有待优化,产业有待升级.根据杨小凯的分工理论和国外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采用政府引导的市场化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数指标、弹性指标作为湖南凤凰旅游就业效应分析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和弹性指标的计算,分析凤凰县三大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产业增长、就业人数和就业弹性,说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就业的拉动效应,并就制约凤凰县旅游就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耍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税收政策与就业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税收具有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它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通过其利益差别机制的运用影响不同企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结构,因此税收对就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章对我国失业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借鉴西方治理失业的税收政策基础上,提出应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发挥税收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