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体现了文学场与权力场之间共同的逻辑规范。80年代中后期,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各种全国性文学评奖的沉寂,喻示了形式的审美性成为文学场中占支配地位的逻辑。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成为社会场和文学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并改变了80年代建立的文学场等级秩序及已建立的文学场逻辑,文学评奖成为体现不同位置的文学活动博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科学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中所包含的一般生产逻辑和特殊资本逻辑蕴涵,是全面澄清生产范式的内涵,正确看待“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日益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边界的理论前提.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生产范式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其关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拉克劳和墨菲借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生产范式的“本质主义缺陷”,而放弃生产——阶级——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产范式双重逻辑的放弃,及多样化替代方式的选择意味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与马克思思想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3.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资本是内生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具象化社会性存在,体现在资本家的“众生相”,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自由竞争”与“垄断”、不同国家间的主导与依附、不同制度条件下的“垂死挣扎”与“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生成的“国别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性,从资本内嵌于商品经济运作机制的规律,理解资本逻辑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一体同构,透析资本的残暴血腥和历史使命、伪善和向善,从意识形态维度拨开资本温情脉脉的“面纱”,还原资本的意义世界,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重大命题。这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政党逻辑引领人民逻辑、规制资本逻辑,以先进思想、先进政党和先进制度为根底,构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从社会运行系统的整体性把握资本运行体系,提高资本运行的治理能力,使各类资本内生于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规范和引导我国各类资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认为,文学场从性质上来看,是一个围绕着文学的幻象组织起来的、与日常的经济逻辑相反的信念的生产场。从文学场的内部空间结构上来看,根据文化资本的构成和数量,存在着动态的具有等差的位置空间,具有较多文化资本的文学行动者占有统治位置,反之亦然。文学行动者由于其拥有资本会与社会轨迹产生相应的习性,这种习性又引导着他试图在文学场中占据与自己相适应的位置。文学行动者总是不安于自己所处的位置,总是倾向于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并获得垄断文学合法定义的权力,这就引起了正统与异端之间的连续不断的符号斗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一方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它与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传统文化又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两种焦虑:现代化的焦虑与民族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在不同题材的茅盾文学奖荻奖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概括说,作家在改革文学中更多地表达了现代化的焦虑,并呈现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认识趋向;而乡村小说更多地附加了民族认同的情感.这使改革与乡村的文学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唯一宗旨”观,但近百年学术研究尚未以科学的思维对其丰盈内涵作出详解.本文试图对胡氏新文学建设的宗旨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新探.“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对其“枝叶”文学主张的化零为整的概括.国语文学与白话文学在胡氏表述中是同义语,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而要理解国语文学的内涵,必须弄清白话、国语、方言这三个关键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胡适对建设何种形态新文学作了这样的理性设计,即分为“工具”、“方法”、“创造”相互关联的三个逻辑步骤,只是对“工具”(白话为利器)、“方法”(具体技艺)作了详解,而“创造”则从略了;至于“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适着重强调了后者.这样的“唯一宗旨”观,实际上成了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并驾驰驱的理论旗帜和实践纲领.本文对其新探,发掘出不少新思想、新见解及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独特的存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怎样言说叙述这一段文学的发生以及存在的情况,必然与其相关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文艺评论思想相关.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的中国文学,在其后接近50年的历程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声音,“十七年文学”被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建构.这也说明了特定时期内文艺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甚至其他各种评论性因素对文学作品不同阐释所起到的影响制约作用.“十七年文学”在接近50年历程中出现的多次“重构”,充分表明了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导致了“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就仍旧还处于再次“重构”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名词膨胀和观念崇拜等特殊现象,鲁迅和胡风敏感揭示了其生成机制与危害,并从各自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实际经验——比如“主观内面之精神”和“主观战斗精神”、“挣扎”和“搏斗”——中提取出反抗现代名教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黎娟 《南方论刊》2023,(6):3-4+11
自“底层文化资本”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其内涵与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尝试从底层文化资本的推演逻辑与实践范围两方面分析底层文化资本的有限,并就底层文化资本的推进提出建议:在理论层面,要借鉴国外多元化的理论视角、补充定量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层面,应探寻与拓展底层文化资本理论的群体与场域边界。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启蒙一直是中国未竞的事业,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追求,但审美在中国现代性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表现出启蒙与审美的博弈,这种博弈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思考,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与艰难.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界说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学定位从“经国新民“到“游戏的事业”,文学功用从“文以栽道”到“美术之文”,文学范围从“杂文学”到“纯文学”.“文学”界说的发展衍变体现出中国现代性带有内在矛盾性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文化的盛行引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图文“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导致文学的凄凉退场,文学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被提出.张艺谋认为,影视艺术的繁荣与否主要取决于文学.由电影的创作可知,视觉艺术离不开文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给电影提供了感性和精神层面的资源.通过对文学与视觉的双重超越,电影成功实现了对文学的改编.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学艺术并没有没落,它的一些光彩只不过是通过电影艺术凸显出来.而且,视觉文化也并非洪水猛兽,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与坚守两种心态.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4.
蒋光贵 《南方论刊》2010,(4):4-6,10
新世纪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有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体现出科学的逻辑层次。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又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结果。这几者有内在的逻辑发展关系。从而到理论创新在逻辑上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相比较西方文学,中国文学更为重视道德问题,与伦理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是与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观念,文学与文化不分、文学的民间起源等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强势地位和特殊性,塑造出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叙事形态与精神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注重世事人情描绘、追求宏大叙事、矛盾冲突的"和合"性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种属、立身文学世界的基本根据,也是它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离开民间性,网络文学也就丧失了网络空间赋予的宝贵的实践空间;如果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姿态、话语和精神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就会成为虚伪的民间写作。自我生存的纯真表达,是网络文学继承民间文学精神传统使自己成为网络时代“新”民间文学的核心语词,“新”只表现为它书写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它从来都是旧的,因为它始终生活在民间并表达民间。  相似文献   

17.
“黑色幽默”是对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本文在梳理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影响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尤其注意揭示中国作家如何将本国民间幽默资源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黑色幽默”风格,并认为这种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更具有写实感、更富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地域文化韵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时间的意义--"十七年"文学现代性价值的时间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 《江淮论坛》2006,(2):161-164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价值在时间方面的规定性按照以下过程展开:将线性时间意识引入叙事;由此,这一时间意识内含的进步信念得以确立,并在叙事中表现为强烈的时间焦虑;进而,通过革命的途径实现超越时间的目的。“十七年”文学的上述意识逻辑使之深刻参与了单向度革命社会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对于民众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也显得日益紧迫.政府在对民间信仰加强管理中,应明确两种“逻辑”——日常生活逻辑与政治管理逻辑;转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与其打击,不如疏导;通过政府公祭向民众传递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发挥对民间信仰的导向作用;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发挥对某些民间信仰的保护作用;发掘某些民间信仰活动中文化娱乐的因素,使其成为民众表达社会情感的渠道之一;转变思维方式,将民间信仰视为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张燕 《晋阳学刊》2013,(3):36-39
“文之枢纽”为《文心雕龙》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是刘勰“论文”之枢纽,也即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术指导的原则性纲领.其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文学创作的“体”与“变”.刘勰主张“宗经”、“辨骚”,实际上是将二者视为“体”与“变”的两个文学源头,后者甚至可以视为《文心雕龙》最深刻的论说动力所在,由此建立了一种凸显文学史意识与文学经典意识的“经——骚”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