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后人研究梁启超"善变"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善变"的原因,"善变"中的不变因素,"善变"的评价.而"善变"原因也是当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这个方面,学者主要是从他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社会的客观情况来论述其"善变"之因,忽视了梁启超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近代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对他的善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士大夫的自省意识是其善变的主观原因,自信心是其善变的精神保障,强烈责任意识是其善变的精神动力,对"势"的对抗是梁启超"善变"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
郑园珺 《学术研究》2003,11(12):104-107
梁启超的政治观念在保皇抑或革命上,曾表现出极大的徘徊与反复;他在对待西方现代性文 化上亦如此。本文从这种“善变”入手,分析其“不变”,洞察其用心,期望对当下中国产生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君权、国权与民权之间的变奏:以康梁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立宪派领军人物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在君权、国权与民权上的观念有所差异,康有为的君权思想始终较浓,而梁启超的民权意识日盛,他们的思想对维新变化法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素以“善变”而知名。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就连梁启超本人亦往往“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自嘲,弦外之意,肯定现在,否定既往。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终其一生的多次变化这一奇特现象缺乏深切理解,无法作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回应这一短暂的瞬间,力图揭示梁启超“善变”的真实心迹及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对整个五四运动都起了巨大而全面的作用:梁启超直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而北京大学是由康有为、梁启超所办强学会官书局演变而来;以《新青年》为标识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是“民主”与“科学”,而作为“新思想界勇士”的梁启超正是这方面的先驱;梁启超领导的政治派别研究系也与五四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之人,梁启超将谭嗣同称为自己“讲学最契之友”.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在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传和阐发,并在自己主编的报纸上刊发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梁启超在介绍谭嗣同的过程中,既肯定自己与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又将谭嗣同与康有为归为一派,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康有为与梁启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介绍和阐发的近代思想家,而他介绍得最早且最多的无疑是康有为的宗教思想。除了"述康南海之言"的《论支那宗教改革》之外,宗教思想也是《南海康先生传》的重头戏。梁启超之所以将康有为誉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宗教家,并对康有为的宗教家身份和宗教思想津津乐道,与他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梁启超将宗教说成是造就康有为这一中国千载难逢的真英雄、大英雄的要素,借此表达对英雄的热切呼唤。  相似文献   

8.
茅海建 《社会科学》2013,(8):149-157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的罪名将陈氏父子革职,康有为等人也由此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康、梁在日本大力宣传陈氏父子在变法期间对他们的支持;并在庚子事变时,宣称陈氏父子是他们的依靠力量,而陈氏父子并没有参加唐才常、梁启超等人在庚子年间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要是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参加变法运动的。那么,变法失败后为什么梁启超能实现这一转变,而康有为不能呢?我们应该看到,早期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相比,就存在差异。百日维新以前,梁启超将民权和绅权并重,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史哲》编辑部约我们参加文化史研究的笔谈,并且拟出这个题目,内容也代为指出,这对我很有启发,我表示感谢!所可惜的是:我最近忙于其他文字和出外开会,一时未暇来写这类文章。最近我第一次参加了“纪念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学术讨论会”,当参观新会梁启超故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看起来相当"西方化"的改革建策;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然读康有为的著作,感觉恰是相反,仍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梁启超亦有类似的著述。由此而试图具体说明康、梁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中"中学"与"西学"的成分,采用了解剖级的量化分析,以能判断其底色。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众所周知,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正是在公羊“三世说”的名义下,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作为康有为的高足与得力助手,梁启超在戊戌时期及其后,对今文经学持何态度,无疑是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  相似文献   

13.
袁一丹 《云梦学刊》2008,29(5):10-18
梁启超努力利用日本阳明学以及中国自身的王学资源为他的"善变"即在改良与革命之间的摇摆做出合理的解释.戊戌政变后梁氏选往日本,经由吉田松阴的<幽室文稿>接触到注重实行的阳明学,为其"至诚不动未之有"的信念所吸引,用以抵抗维新失败后招致的道义压力.这一时期(1898-1906)在改良还是革命的问题上,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发生了反复的争执,为克服自己"流质易变"的性格,他重新拾起了长兴时代的功课,潜心陆王之学,援引"不欺良知"的说法,应对个人也可说是整个过渡时代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他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乃至北洋军阀当政,他一生多变,康有为很早就以"流质易变"相责,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曾多次总结自己的变化,<三十自述>即记载了青少年治贴括、治训诂词章、拜师康有为、读东书等四次变化.有人说梁启超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对变化极为敏感,虽是细小的变化,在他亦常觉其巨.实际上综其一生,梁启超的人生旅途虽小变不断,其重大变化则只有三次,即光绪十六年秋(1890)拜师康有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游历美洲,与1919年游历欧洲①.在梁启超这多变的一生中,他用力最多不是王船山的著作,但对王船山著作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他的一生,从他对王船山的研究来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戊戌变法的前后,二是在日本侨居时期,三是归国后尤其是脱离政治从事教育时期.当然,处于不同的时代的梁启超对王船山思想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丘逢甲与康、梁、黄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丘铸昌 《学术研究》2001,(2):118-123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丘逢甲始与其相交往.光绪己亥腊月(1900年1月),丘逢甲应康有为邀请,赴香港,与其会面,共商国事,谋"勤王"起事,达成初步共识.随后,在新加坡再相会.由于种种原因,康、丘友好关系破裂,从此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本文重点论述了丘逢甲与康有为的关系.此外,也涉及丘逢甲与梁启超、黄遵宪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中国近代政治事件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纪念戊戌变法105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45周年,2003年7月23日至26日,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南海举行,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70多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大部分围绕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  相似文献   

19.
论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复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早年与清学正统派学术结下了很深的渊源。虽然他一度信奉、鼓吹康有为的政论式今文经学说,但由于治学路向的差异,梁启超晚年逐渐逸出今文经学,表露出一种向清学正统派复归的趋向,尤其他弃政从学以后这种趋向更加明显。这一文化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血脉相通的联系,而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也正是以回归传统学术的姿态走向了现代学术,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20.
“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华1993年11月23~27日,在广东省新会市和南海市召开了“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坟研讨会”,这是首次以戊戌后的维新派为主题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由《历史研究)杂志杜、《近代史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