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影响,并在汇率改革之后更加明显。但是与汇率波动相比,利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一结果间接表明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同步协调发展,利率改革进程已经滞后于汇率改革进程,这一改革的非对称状态会引致相关风险,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政策效应的发挥仍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要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发挥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仍受到很大的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整体上并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历来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货币政策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中介指标能否正确发挥作用,国际上通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如果这些金融变量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扭曲就不能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将通货膨胀有效地控制在了5%以下。但是,考虑到我国保险产品中保证利率低的特点,仍有必要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总的来说,通货膨胀率和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债券投资和银行存款占到了保险总投资的85%。通货膨胀对保险负债的影响则与保险产品的特点有关。通货膨胀对保险企业经营结果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保险投资收益率提高和保险经营成本上升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胀风险只是保险公司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种。有效控制通胀风险有赖于保险公司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货币错配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成熟,为我们观察金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货币错配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选择上的矛盾状况,并就化解矛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面对利率市场化 ,企业融资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目前现状出发 ,探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 ,以及企业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去应对这种变化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浅析我国货币替代的现状、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是一种常见的货币现象,并会对其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本文在对货币替代的内涵与决定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后,重点研究了我国货币替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螺旋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推动通货膨胀,形成物价水平(CPI)持续螺旋式上升。当今中国正处于通货膨胀螺旋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CPI上升动力足,弹性大,具有明显价格欺诈性、投机性及结构性。其生成既有外部输入机制的作用,又有内在形成机理,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复合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综合整治。既要调整政策方略,控制货币投放量,围堵国际热钱大举入侵,解决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又要增加农产品有效供应,稳定能源及原材料等源头产品价格,防止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蔓延。同时,要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收入攀比机制作用,尤其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走出过热—过冷—过热循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货币供给压力还有一个新的流向: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货币供给流向的这种变化使得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对应关系转变为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分段检验我国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2005年股市改革与扩容之后,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起到了明显的分流作用,这种作用影响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每次通货膨胀由于发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与形成机理。本轮通货膨胀即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受美国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为保增长、促就业而货币投放过多,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收入攀比机制作用强化及结构扭曲与体制转型矛盾凸显等多重原因纠结作用的结果,具有急发性、影响深重性、输入性、价格欺诈与投机性及结构性等特征。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切不可操之过急,过度抽紧货币政策,否则,很可能把刚刚刺激起来的就业增加变为失业扩大,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分析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在对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这三个内生变量所构成的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依然存在显著影响,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均存在均衡关系;而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强度上比汇率制度改革以前文献的结果相比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5.
因供给者减少与成本上升等原因,以果蔬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较快上升是转型时期的普遍现象,由于其占CPI的比重太大,而居民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又太低,因此CPI不能作为反映我国价格水平与经济整体状况的指标。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PPI是一个更为客观的指标。PPI持续负增长,反映我国处于一种罕见的成本推进与需求萎缩相互作用且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的通货紧缩状态。以需求调节为主的总量性货币政策对由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性通货膨胀性质的CPI的调节是完全无效的,对经济的损害却是巨大的。"调结构、促转型"需要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最优利率规则是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变量稳定的利率规则。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操作工具,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政策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利率为操作工具的货币政策备受市场期待。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最优利率规则在我国将会有好的适用性,能够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开辟一条新道路。然而,现阶段若要求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完全按照最优利率规则行事还面临障碍,亦不具备充足的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一些国家陆续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转而采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有了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 ,中央银行就要千方百计地维持这个目标 ,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中国近年来控制货币供给越来越困难 ,从短期同业利率到市场利率的生成机制还不成熟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中国社会同时受到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这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城镇低收入家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尽管通货膨胀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得到的收益相当有限。通货膨胀使低收入群体产生焦虑感,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刺激了居民追逐各类资产的热情,助长了社会成员的投机与浮躁心态。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股市动荡必将危及社会稳定。2008年中国仍将面对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双重考验,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审慎地应对,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聂颖  郭宏渊 《理论界》2008,(11):57-58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视角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我国国债运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没有起到有效支撑作用的结构性原因,从国债运行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环境支持两方面提出改善国债运行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懋 《河北学刊》2014,(2):111-114
2013年7月20日,中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虽然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仍未完成,但这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银行业转型、强化银行业科学监管等方面意义依然重大。本文分析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完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遇到的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为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