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李泽厚对自己美学理论学术特征的准确概括。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同时也典型体现了其固有的学术局限。它对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当代美学从传统哲学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2.
孙燕 《理论界》2008,(3):142-144
桑塔格认为,艺术不同于思想,批评的功能不是进行道德提升,它诠释的应是一种美学世界观,即什么是美学感觉,因此,桑塔格主张用"艺术色情学"取代"艺术阐释学"。"艺术色情学"延续了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使批评由外在的价值领域转向内在身体领域,它体现了20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感受力",是文化由高级走向通俗、大众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3.
生命哲学的艺术诠释──王国维美学思想综论李慈健(河南大学)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间,呈多元对峙的中国文坛,出现了王国维卓特不群的美学理论体系。言其卓特不群,是说其理论取向既不同于革命派作家充满对未来世界狂想的创世纪文学思潮,又迥异于以儒家文化为本源的...  相似文献   

4.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5.
“同情的了解”,是包含了主体性在内的态度和方法 ,可用于诠释文化、欣赏艺术、体验人生以至认识自然、社会。经过现代学者的发挥 ,这一方法 ,又含蓄地浑融地包容了辩证逻辑、先验逻辑、形式逻辑的精神 ,在中国现代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获得广泛的运用 ,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绩。可以预测 ,“同情的了解”,不论是作为态度还是作为方法 ,在 2 1世纪的人文科学特别是其中的诠释性学科中 ,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中,宗白华美学既承接了中国美学源远流长的生命精神,又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美学做出了创造性的现代阐释,形成了以艺术意境为核心、以艺术式人生为最终目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本文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核心问题,即意境理论的考察,以及其文化人格的现代阐释,肯定了宗白华先生具有独创性的美学研究与方法,提升了宗白华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与现代美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43-248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当时艺术素质教育的空白,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项目——"零点计划"。研究者们运用各种哲学和教育理论进行了大量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对艺术和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发展至今天,艺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并驾齐驱,音乐学科也成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以研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为主线,可以阐明美国"零点计划"艺术研究项目的教育理念与内容,进而分析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和特点的研究 ,实现传统审美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俄苏美学影响巨大 ,具有强烈的形而上倾向。在高密度意识形态国情中 ,2 0世纪中国美学基本丧失了对现实审美活动的操作功能。面对世纪之交的纷彩生活 ,当代美学必须在与现代文化相遇中 ,通过与日常审美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教育的对话 ,实现自身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第4次印刷出版的《美学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是一本普及人文科学,提升人文价值,塑造民族精神的好书。该书用简洁而丰富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手法,清晰地畅谈了中西美学问题,将读者一步步带入到了深邃、优美的美学空间,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课题,也让读者逐渐窥测到美学的真谛,且能指导读者从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文学、艺术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更好分析、把握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对构建中国美术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术形成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本文诠释了老庄哲学是黄宾虹艺术理论、艺术风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在纪念黄宾虹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深入地研究黄宾虹艺术及其哲学蕴含,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模糊美学的研究 ,是在模糊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启发下 ,于 2 0世纪 80年代在国内解放思潮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模糊美学的命名乃是对对象特征的模糊性和研究思想的模糊性的概括。王明居先生的《模糊美学》和《模糊艺术论》则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贡献最大的模糊美学著作。作者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思想方法 ,对审美活动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探讨 ,试图以多值逻辑代替经典美学判断中的二值逻辑 ,对中外历代零星的模糊论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清理 ,初步形成了模糊美学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本文结合模糊美学的理论内容和前人对此所作的评价 ,澄清模糊美学在学科方法与性质、继承与批判等一些问题上的观点 ,认为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是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主客体之分与新世纪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对美学研究中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成为中国美学界的新的潮流。一些美学家打出返回美学的原初性思维或本源性思维的旗号 ,尝试超越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 ,而建立一种主客一体、超越对象性思维的新的美学思维方式和美学理论。这是继 2 0世纪 80年代的实践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家们对美学的本体问题的又一思考方向 ,从发展中国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称道的。无论如何 ,它是美学家们对美学学科和现实审美文化精神的一种理论把握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但是 ,就具体学…  相似文献   

18.
马琳 《理论界》2007,(3):196-197
传记片是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电影人在试图诠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美学命题过程中,对于电影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在20世纪中西美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二者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方式、思入方式、思考重点等角度对海德格尔与徐复观的艺术观进行比较研究.敞开且洞明这一丰富的对话领域,无论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深化,还是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及合理转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