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媒体时代的网众科学传播中,“受授”关系被瓦解,中心权威与“把关人”不复存在,技术的赋权给科学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新的传播模式建构提供了机遇。利用多元的主体为网众科学传播“开源”,利用新的信息过滤机制为网众科学传播化“源”为“流”,从而推动网众科学传播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通讯手段的制约,前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被束缚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框架之内,传播的主体和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网络的介入则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传播的主体得以泛化,受众心理和媒介样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都有所改变,而且跨文化传播还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差异化互动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的生成过程中,抗战歌谣创作者的广泛性、出版物的繁复性和受众的普及性,为抗战歌谣的创作出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抗战歌谣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给抗战歌谣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抗战歌谣成为中华民族抗日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救国”舆论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传播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我国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真正的科学理性,公众对科学缺乏真正的理解,科学文化在我国社会文化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大对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使普通大众都具有一种普遍的科学理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鑫  罗勤 《天府新论》2024,(3):135-144
经由电影元素再构、剧本杀要素限定等手段,剧本杀和电影的跨界联动构成了重要的当代文化传播景观。对剧本杀而言,“玩”电影拓宽了剧本杀的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特定场域下构建的“类电影”场景则产生了吸引受众和提升收益的双重效应。对受众而言,电影剧本杀提供了互动性、具身性、沉浸式的“玩”电影方式,使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对电影而言,剧本杀模式扩展了电影的体验与传播渠道,并形成了电影与剧本杀双向转化的互通模式,也为电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是科学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大众媒介把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文本的过程。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三者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代新闻生产的压力,以及科学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是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合作的深层次原因。以科学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科学传播如果过度依赖公共关系,将使新闻批判功能受损,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受干扰。因此,在科学传播范畴内的新闻与公共关系应在坚持新闻和科学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实现科学传播的正向职能。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关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进入网络时代,传播技术的进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受众从传统大众传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新闻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促成了“把关人”的观念转变、凸现了“把关人”的专业优势、放大了“把关人”的长效功能。要维护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把关人”角色不能缺失,“把关人”的社会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涵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国际语境,各个国家对所处传播环境的认知决定其战略选择,也决定着传播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本文依托生态学中"生态位"这一成熟的理念,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类比,提出了对外传播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多维传播生态位"这一新的传播学概念;阐述了多维传播生态位的构成要素,即目标国、受众、内容、人才、资本;在应用仿生学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播生态位宽度、体积以及传播质量的计算方法,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和为传播主体国在全球传播图谱和竞争实践中更加精准地定位优劣势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论品牌传播的受众导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河宁  邰旻 《学术界》2005,42(6):74-81
当把品牌传播策略放入历史背景之中时,“受众导向”策略相对于“消费者导向”策略来说更强调受众对品牌的认可与接受,体现的是传播上的信息分享与平等沟通观念,因而是一种双向互赢的有效的品牌建设模式。品牌传播的受众导向应从“个体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层面着手,运用共同经验、个性化、经典条件反射、欲取先予、意见领袖等有效方法达到品牌修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流言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但在网络时代,流言的传播机制和路径更加复杂。认清流言的传播机制与特点对于流言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玉田流言"的分析,从传播媒介、传播层面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探讨了网络时代流言传播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国内播客案例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从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态势、受众心理四个维度揭示我国国内播客的传播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环保传播主体、客体以及对象的深刻变化使环保传播以媒体为本位的传统环境新闻模式向媒体与公众二维本位环保传播的新社会运动转变,并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环保传播舆论场域。环保传播舆论场域能够持续形成社会舆论及压力以传播环保知识、监督约束环境行为。在主体自身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环保传播会出现舆论场域异化等困境和问题。为此,应从主体培育、制度建设和环境优化多角度进行治理,塑造公众环保意识,培育社会绿色环保舆论,推动环保传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技术普及 (简称“科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目前看来“科学传播”是一个概括力较强的用词 ,在这一课题下两大传统需要整合。一阶科学传播与二阶科学传播实际上联系在一起 ,当前条件下要特别关注二阶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16.
楼旭东  吴霜  岳英迪 《理论界》2008,(11):150-151
科技传播受众对于科技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并理解科技信息,动漫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对科技传播中的受众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浅析了受众的现状,阐释了动漫的科技传播优势,对于动漫对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做出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2023,(7):35-44+98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 ,随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表现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几方面 :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传播权刑法保护的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也不断地升级变迁,日趋多变的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犯罪形势对刑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刑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不仅是打击侵犯网络传播犯罪的需要,也是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网络时代,应选择适宜的刑事立法模式,以加强刑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科学传播理论主张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理念来理解科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科学传播借重网络媒介,拓展自身研究视界,既可行又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和科学传播理论倡导的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