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历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就在于淮南方言当属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焦点是淮南方言中有无入声字。认为存在入声字的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南方言中有入声调;而时过六十年后,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当属江淮官话。事实上,在方言的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共时研究,也要重视历时研究,因为方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避免方言研究中出现争议,最直接的方式是全面而深入的保存下方言资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粤语方言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调查,粤语方言字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同一换个字写法不统一;繁体字和简体字并用;粤语方言字的信息化处理尚未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粤语方言字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4.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大同方言入声舒化现象明显。1984年,马文忠先生讨论了中古入声字在大同方言的变化。30年后,大同方言入声舒化范围不断扩大,在青年人中表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中古的浊母入声字优先起变化的规律没有变,但清声母入声字舒化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入舒两读字在入读词和舒读词中表现的义项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博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军事要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不少古代方言的语音特色,至今博山方言中还保留着古代方言如入声字、合音字的发音痕迹。因此,博山方言的声、韵、调,在山东方言乃至北方方言中都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方言字是记录方言口语音的文字形式.常州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毗陵小片.文章对流行在常州方言区的方言字做了初步的记录、释例,并对新派常州人不用或不常用的方言字加以标注,从中可见语言接触背景下常州方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舟山方言里有不少有音、有义而写不出的方言字。其中有些字是古韵书、古字书中有的,但没有考证,因而不知用其字。研究和考证这种字,不但有利于人们的交际交流,而且对促进汉语的规范化,促进汉语史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本文仅探讨舟山方言本字,其中有的是吴方言通用字。限于篇幅,在此先介绍二百个方言字,内有一百十九个字曾在《舟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上发表,由于种种原因,文中的错误很多,故在此重新发表,另外八十一个是这次新发表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在盐城方言里有三种读音类型,即滨阜型、盐都型和大东型。滨阜型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基本读为去声调,与绝大多数官话方言点的读音情况相同;大东型方言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超过一半的数量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几乎涉及中古全部韵摄;盐都型方言的特点是只有不超过5%的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只涉及几个韵摄。盐都型方言在方言接触过程中受到通泰方言的影响而具有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归入阴平调的特点。根据古全浊上及浊去字的读音差异可以将盐城方言分为北部型、过渡型和南部型三片。  相似文献   

10.
重点考察颍上方言中的语气助词“徕”的特殊用法。通过与普通话中“呢”的比较,着重分析颍上方言中“徕”字在内部语法分布、语法特点等方面的特色。把“徕”字放在皖北方言的大环境中,与周边方言的相似结构进行比较,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对“徕”字的历史来源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方言中,许多词语由于字音、字形的变化导致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考释方言本字就是寻求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追本溯源。本文利用语音、语义及相关文献,对《说文解字》中遗留的32个钟祥方言常用词进行考释,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相似文献   

14.
考索方言本字是追溯方言词源、寻求方言间对应关系的有效途径。古代文献中有些字的音义与现代姚嘴方言中部分动词的音义相合,可认为是这些动词的本字。  相似文献   

15.
历代诗话记载和保存了大量异读字,这些异读字中一些反映了各地方言的信息:或来自北方方言(华北官话——山东,西北官话——青海,西南官话——四川、云南,江淮方言——江苏);或来自闽方言;或来自粤方言;或来自吴方言;或来自湘方言.本文择要选取十余条异读字进行考释,利用保留在方志中的语音资料,去印证诗话文献中的读音,以期为汉语方言史积累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16.
[v]非全浊音声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在山西方言中全部或部分地读作[v] ,有的同志认为,山西方言中的这个[v] 是全浊音声母。笔者经过较为仔细的考察,发现山西方言中含有[v] 头的字与北京话中的合口零声母字,无论历史来源还是从中古到现代的声调变化,都基本是一致的。因此认为,山西方言[v] 头字的[v] ,与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其音值及在音节中的地位基本相同,应当看成韵母的一部分,而不应当看作声母,更谈不上是全浊音声母  相似文献   

17.
"支微入鱼"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很广,说明它是汉语方言的共同基因,是起源很早的音韵现象。在商洛方言中,"支微入鱼"主要集中在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字,结合敦煌石窟所藏的汉藏对音材料,构拟出止摄合口三等字演变的路向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俗语也叫俗话,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普通话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方言中也有俗语,因为方言俗语多流于口头,是生活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方言中的俗语要比普通话中的俗语多,而且更加浅显易懂,用不着解释。从使用频率上看,方言俗语的使用率要比普通话俗语的使用率高得多。 吉林方言中的俗语非常多,广泛地流行于人们的口语之中,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吉林方言俗语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定型的现成话,但吉林方言俗语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短语,有的是短句,有的是比较长的句子。字数不拘,少则三四个字,多则十几个字。例如: 三字格的:背不住、不大离、磨不开 四字格的:嘴大舌长、鸡生格斗、黑灯瞎火、水裆尿裤 五字格的:肉烂在锅里、面打罗里转 六个字和六个字以上的:隔着锅台上炕;庄稼不得年年种;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一个槽拴不住俩叫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子;听张三叫唤还不养小猪了;喝凉水花脏钱,早晚也是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燕子钻天蛇盘道,老阴接驾山戴帽;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上面各例,吉林方言区的人听了都明白,也都会使用。吉林方言俗语很多,在诸多的俗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字格的。吉林方言中这种四字格的俗语,用起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字是记写现代汉语所必需的用字,它不包括古汉语用字、方言用字和外来语用字。随着语言文字规范化、汉字信息化处理等课题的提出,明确现代汉字的范围并使之规范化,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就《新华字典》(1971年版)(简称《字典》)中方言字①的数量、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试图对现代汉字范围的确定提出一点粗浅意见。《字典》收字约837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其中方言字214个,约占收字总数的2.6%;这些方言字,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是纯粹的方言用字;二是方言与普通话并用的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客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方言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从已经比较的65个方言点的材料来看,客方言声调演变有6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正常演变,是主流;其他两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异常演变,是支流。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口语用字)与次浊上C类字(书面用字)相偕而变,此与粤方言同;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归阴平,此与部分赣方言同。这些共同特征显示了客、粤、赣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