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茉莉 《办公室业务》2012,(13):150-1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感、道德传统、个生特征以及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老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我们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求真务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手段,对保护工作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全社会的参与保护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邱莹 《办公室业务》2021,(6):104-1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与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更是促进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与开发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指物,也不是指人,而是指与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或行为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  相似文献   

4.
汪荣  荣霞 《管理现代化》2012,(4):34-36,41
三峡库区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成为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变异、衰退甚至消失的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文章在对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日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保存、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我们非遗工作者的重视。而如何做好项目名录及传承人档案管理工作,真正使固有的"记忆守护"功能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联系起来,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保护,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必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地体现了各个民族自有和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类别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社会资源和活态文化象征引起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是其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声像档案的特点,论述采用声像档案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化的必要性,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制作方法,并结合大量工作实践进行应用,使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态"档案,更利于保存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大省,位于华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展区域。因此,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河北省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在法律设定、范围划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就当前河北省采取的保护非遗措施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吸引更多旅游者走进风土浓厚的民族村寨,大到政府小到私企都推广民族村寨旅游,让更多的旅游者走进村寨。但是必须得看到目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经营方式过于生硬。基于此,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着重以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探讨民族文化遗产地的文化传承与旅游经营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提出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作为河南的省会所在地,郑州在创造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洋溢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饶卓颖 《办公室业务》2023,(5):74-76+9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桑植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桑植民歌著作权保护的探究,启发我们积极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中完善立法制度、明确权利主体和约束合理使用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感知文化价值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还缺乏实证研究。以徽州古城非遗夜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到565个有效样本,并使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模型分析方法,探析感知文化价值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及体验记忆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感知文化价值量表在非遗夜市情境中适用;理论模型中感知文化价值对游客行为意愿和体验记忆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验记忆作为中介时,感知文化价值与行为意愿的正相关影响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目的地管理组织的管理启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要重视游客文化价值的感知、重视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既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如今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祖国大地的少数民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少数民族女性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和传承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2017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产资源特点,以项目带动,传承文明,延续文脉.  相似文献   

17.
福建乡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建设上进行多种方式的探索,例如,武夷山五夫镇以节庆和集体婚礼等活动,将"朱子婚礼""龙鱼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消费的服务性产品;长汀县中复村依托红色文化进行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等。该文选取福建省三个非物质文化开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展开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福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模型,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进行纬度识别,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视角为福建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土家族、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伴生流传,为了记录历史,土家族、苗族先民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对祖先、族源的记忆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融入到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深入调研和分类整理重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旨在唤起对重庆少数民族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徽京剧作为京剧的前身,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徽京剧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徽京剧的演绎中不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其热爱、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且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其中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京剧又是戏曲中最具有影响力和良好传承的一个曲种,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京剧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及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本文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徽京剧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不适当地商业开发与利用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色,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文化界面临的时代性重大课题。本文对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探索有利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开发利用模式。目的是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项目的开发拉动河北省文化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开发利用的利益回归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