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而且流传到国外 ,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西方新儒思潮的流行 ,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 ,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 ,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维明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不断开拓儒学论说的空间,创造性地提炼、转化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传播、贡献给人类社会,并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设想。本文在杜维明提出的"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和全球社群的宏观背景中,从其整体思想,即传统思想的现代化把握其解释理路及其论说的创新要点,彰显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向现代化创造性转化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之争,其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这显然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与科学地分析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被儒学所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现实;由于过于强调了儒学的积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现象:夸大儒学文化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导致忽视了儒学本身的局限性与消极方面。将来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儒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由于某些方面的优势长期引领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近20年来,西方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而中国的儒学和太极思维对于解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商业伦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解决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应对国际竞争具有特殊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再现活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既不是物质文化,也不是制度文化,而是精神文化。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重民、贵和重德、宽厚友善、重义正道和自强不息。这与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是基本吻合的。因而,在当代要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儒学的现代化。儒学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现代化的中心是经济的现代化。由于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无疑直接引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人们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时,不能不追溯到社会的经济伦理。反思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显然应该从儒家开始,因为儒家由于官方的提倡和标榜,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万流归宗的统治地位。因而研究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和现代化的关系意义重大。儒家的经济伦理对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响亮的口号便是“打倒孔家店”,认为正是儒学传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有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这种看法现在依然很有市场。然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被认为是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孰是孰非?严酷的事实迫使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土壤才可以真正得到现实的落实.传统中国社会号称是以儒学作为主导性文化的社会,尽管中国社会不完全等同于儒学社会,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远离了儒学知识系统下的价值理念与理想目标,远离了儒学的人文心灵与价值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与社会是完全脱节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儒学的文化理念对现世生活仍有相当的关联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儒学的治疗学意义还是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尤其是在精神的心灵安顿上,常能获得儒学的文化滋润.正因为此,在当下推行生命教育,从儒学的治疗学意义寻求文化根基,是建构本土化生命教育和提升当下中国人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早在秦末汉初就传入朝鲜(韩国),随后又在日本等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形成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先后演变成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占据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成为东亚的主流思想之一.人们习惯上把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随着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儒学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考察和探讨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及影响,深入了解东亚国家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科学认知和评价儒学在东亚历史上、特别是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21世纪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历史上儒学是靠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来发挥文化整合作用,以便进行文化传承的。改革开放以后,当现代化事业进展到不能不触及制度、精神思想和文化层面的时候,我们就再次遇到儒学转型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价值观,连同政治制度和社会,确实需要一次花大气力的整合。整合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通过整合在实践中重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便纠正以往在"制度变革与思想演变之间的错位"。这已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关口。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文化无疑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整合中居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视现代化的局限时,试图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如儒学)来弥补现代化的缺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种选择。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弄清楚要复兴的是儒学的哪个方面(制度、思想或习俗),而且需要明确儒学之复兴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确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思想传统,然而当儒学失去了制度上的优势,面临着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挑战,尤其是置身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时代时,究竟如何培育它的“核心竞争力”,与现代社会“兼容”从而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新的一轮海外直接投资大潮正在形成。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要求。因而,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对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教文明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传播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通过培养在“仁”“智”诸方面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文章梳理了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演变,阐述了和谐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价值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面向现代性的现实境域,传统儒家思想只有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历史和时代价值。实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化”即把它的理论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回答时代的新课题、新任务,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化”即实现传统儒家思想与科学民主等现代性理念的对接,从而祛除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封建性糟粕,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生活化”即把传统儒家思想融入现代人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中来,关注每个人的个体价值,为现代人确立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面临迫切的现代化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强调儒学的现代价值,探索儒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在当前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表明,现代新儒家所憧憬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的科学论断,是对世界整体形势的大胆判断。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重新确定了我国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我国内国际的工作方向,摆脱了建国以来多年对时局的错误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第4期目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当前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发展全局极其重要。具体而言 ,要重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保护体系、合作组织体系 ,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城镇化不可能解决全部"三农"问题 ,中国的发展一定要并行不悖地进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标准 ,一定要认真结合当前的实际 ,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 ,从而选择适合国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 ,初步解决了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 ,也为其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一、把中国的发展问题置于全球时代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 ;二、这一理论是面向世界 ,对外开放的 ;三、其出发点是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对人类作贡献 ;四、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性问题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们理解全球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断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人生观论战"的反思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基本潮流并存的境地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特殊矛盾的视野下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动力进行多视角分析,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